2020年11月06日
第05版:05

溯运河 话运河

一条运河千里长,运河两岸是故乡。杨柳桥头依古塔,千村万落耕织忙。蜿蜒的河道,潺潺的流水,杨柳依依,生态村落,运河美景在吴凤杰的歌声中,如诗如画。

运河,沧州人心头绕不开的情愫。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要分享人,沧州作协主席苗笑阳结合《北上》的开场白,让大家对运河有了不一样的感触。

《北上》是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书写了近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百年沧桑。这部书首次出版是2018年,2019年8月16日,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和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北上》书中,讲述的长芦盐场、运河沧酒等都展现了沧州大运河的往昔繁荣。苗笑阳对书中的故事以及运河的历史,娓娓道来,风趣幽默、深入浅出的讲解,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运河全长近3200公里,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

对于为什么要修建大运河,苗笑阳的分析生动且全面。隋朝两代皇帝,隋文帝在建国之初,体察民情,开源节流,政通民意,百姓安居乐业,隋朝国库充足,需要将财富洒向民间,为百姓谋福利,这是修建运河的政治需要。隋朝鼎盛时期,版图广阔,从南到北,急需调兵遣将,旱路路程缓慢,为解运兵之难,实行水路运兵,军事的需求亟待解决。经济的快速发展,南北互通有无,商业往来也是运河诞生的重要基础。魏晋文化,繁荣似锦,南北文化的强烈沟通需求,成为隋朝迫切修建大运河的重要原因之一。

沧州,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迁城,因运河繁荣。沧州境内253公里的大运河是运河流域流经最长的地级市。几百年来,沧州运河两岸,曾商铺林立、舟楫相接,人声暮烟。由此衍生的诗经文化、中医文化、武术文化、杂技文化、农耕文化以及历代文武名人辈出。

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举世瞩目,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沧州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重点打造的大运河文化产业带、运河沿岸生态修复展示区、运河公园等应运而生。运河文化带的建设,让沧州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建设中有了新的城市定位和转接功能。河海相济,文武沧州,沧州人正携着深厚的运河文化,带着像海洋一样的胸襟和情怀,再展宏图。

2020-11-06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77.html 1 溯运河 话运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