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0日
第06版:06

王芝甫 东征西战老炮兵

地上尽是敌人埋放的地雷,一个不小心可能就会粉身碎骨。夜幕已然降临,王芝甫向前走的步伐越来越小心,敌人的驻扎地也许就在附近,一切细节都不容忽视。到了安全平坦的地上,他的炮就能派上用场了。这样想着,他一步一探地向前摸索……

回忆戛然而止,老兵王芝甫的神情变得凝重而复杂。七十年风雨飘摇,老人的脸上早已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但那坚毅的面孔以及深邃的目光,却是一位战士历经风霜仍不屈不挠的最真实写照。

年少参军

“这是解放西北的纪念章,这是抗美援朝的和平鸽纪念章……”得知记者要来采访,王芝甫特意戴上了他所有的“宝贝”。虽然时隔70多年,但那段用热血和生命写下的历史,他谈起来仍清晰如昨。

黄骅,一座以英雄命名的城市,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上演一个又一个感人肺腑的红色故事,也孕育了黄骅人侠肝义胆、不屈不挠的品格。1931年,王芝甫就出生在这里。在红色思想的洗礼下,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植根在他幼小的心中。年满15岁,他直奔解放军驻地,可由于年龄太小,部队不接收,他又跑了回来。18岁时,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火热,村里动员征兵,第一个报了名,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炮兵连。

经过几个月的训练,他随部队不断向西挺进。走过山西,穿越宁夏,国民党的残余部队在哪里,王芝甫他们就打到哪里,一路追打着来到了兰州。

激战兰州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国民党军残余力量,相继解放了南京、上海及江南大片土地,并开始向东南、中南和西南挺进。蒋介石集团不甘心失败,企图依靠盘踞在西北的胡宗南集团、青海马步芳等保住西北和西南。

为了执行中央军委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歼灭国民党军,解放全中国,4月24日,华北野战军攻克太原。随后,中央军委将华北野战军第18、19兵团划归第1野战军指挥,参加解放西北的作战。此时,西北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增加到42万人,而西北地区的国民党军总兵力为41万人。

王芝甫说,兰州是西北第二大城市,北临黄河,三面环山,国民党军已在沿城各高地修筑了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各主要高地对外均有一至三道峭壁,高6至10米,峭壁之中设有隐蔽的侧射机枪火力点,壁前挖有外壕,各壕间设有暗堡、地雷、铁丝网等。国民党守军称兰州为“不可攻破的铁城”。

“西北很多都是沙土地,迫击炮、野炮根本打不过去。尤其是国民党军布置了严密的地雷防线,可以说脚下全是雷。而且,我们面对的敌人是以彪悍闻名西北的‘马家军’,由马步芳和马鸿逵带领作战。”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王芝甫和战友们想尽一切办法,用探测器将地雷作出标记。炮弹用不上,就把所有手榴弹捆绑在一起投掷。“兰州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最后一个战役,也是西北战争史上最艰难的一次战役。打完沈家岭,大家忍受着浑身伤痛和劳累,从沈家岭一路小跑到沙井驿,渡过黄河,又一路追到中山桥北,占领了白塔山高地……”在战士们的英勇作战下,最终解放了兰州。

一生的财富

1951年,王芝甫所在部队接到命令:入朝作战。

“美方的战斗机不断轰炸,把我们的给养都炸毁了。天寒地冻,最初穿的是棉衣,可由于要带的东西越来越多,不得不减衣服。饿了就吃压缩饼干,渴了就抓把雪塞到嘴里。”他所在部队一直沿东线作战。

王芝甫是炮兵,他的任务就是听到命令后发射炮弹,连日打炮震得他耳朵生疼,后来耳朵被震得鲜血直流,落下了耳疾。

他说,在前方作战给养跟不上,很多战士得了夜盲症,到了晚上什么都看不见。战士们着急,首长也着急,后来听说吃猪肝能治,就给后勤写了封信。过了一段时间,猪肝就从祖国源源不断地输送过来。

1953年,王芝甫回国。听说部队缺驾驶员,他就奔赴山西学驾驶,后来成了一名教员各地跑。听说西藏需要车管干部,他毫不犹豫就报了名。

1979年,王芝甫一家回到沧州,终于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老人为沧州的交通运输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在他的影响下,两个儿子都选择年轻时去部队锻炼。

如今,王芝甫儿孙满堂,那些闪光的军功章伴随他一生,也成为王家最宝贵的财富。

2020-11-10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63.html 1 王芝甫 东征西战老炮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