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1日
第06版:06

万亩苗圃孕育产业根基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殷文红 李 粲 李艳红

这里有先进的工厂化育苗车间,这里有广阔的种植基地,这里是先进技术的示范地,这里,是肃宁县万亩设施现代农业园区。近年来,以工厂化育苗、规模化种植为主导产业,致力于蔬菜新品种及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肃宁县万亩设施现代农业园区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高歌猛进—

工厂化育苗

种植效率增

眼下虽不是育苗旺季,可园区核心区的肃宁县绿苑蔬菜专业合作社内,育苗车间依旧绿意盎然。

苗床上,一盆盆种苗井然有序,翠绿的叶子你挨着我,我挤着你,携手铺就的绿毯,在萧条的秋色里显得格外生机勃勃。

“要降温了,得抓紧把它们搬到温室里,再长长就得忙活嫁接了。”合作社负责人王学孟说,苗床上摆放的,都是待用的砧木。“要培育一株好苗,强壮的砧木不可小觑。托鲁巴姆这个品种根系发达,移栽后,可帮助植株在土壤中获取更多营养,健康成长。”

育苗车间忙碌异常,播种车间同样热闹不已。不大的厂房里,一台播种机飞速运转。点穴、撒种、培土……无需人工,只几分钟,一颗颗种子便在育苗盘里安下了家。

“有了它,俺们育苗就有效率了。以前播1000盘,工人们得忙好几天。现在上了机子,五六个小时就能完事。”今非昔比,从小就在合作社长起来的王学孟也感叹不已。

确实,对于抢农时、赶节气的设施蔬菜产业来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走工厂化育苗之路,一直是绿苑蔬菜专业合作社坚持的方向。说起工厂化管理,不得不提的还有高标准育苗温室。

视线再次投向透亮的玻璃温室,一排排苗床鳞次栉比。行走其间,摇动床身上的手柄,床板随之移位,在苗床间开出一条道路。“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苗床使用面积,还非常灵活,方便工人们照顾到每一处秧苗。”

抬头仰望,温室上空,全自动加水施肥水车悬挂其间。由智能化系统操控,只需一键开关,水车便可在轨道上前进、转向,对整个温室的秧苗喷淋、施肥。不仅如此,对系统进行个性化设置,还能让渴水的秧苗享受“私人定制”,实现差异化管理。

“多亏了这些好帮手,现在俺们再也不愁效率了,种苗的品质也大大提升。”王学孟说。

规模化生产

组团抢市场

目前,园区内已建成6个蔬菜育苗园区,年育苗能力达1亿株。蓬勃发展的育苗产业,源源不断地向周边输送优质种苗,为园区1万余亩设施蔬菜的规模化种植筑牢根基。

行走在园区的道路上,塑料大棚随处可见,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成了乡间风景线。

设施蔬菜规模化种植的发展,在绿苑蔬菜专业合作社即可见一斑。除了育苗大棚,合作社内还矗立着几十个温室。圆茄、辣椒、黄瓜……棚外冷风透衣,棚内温暖如春。吊挂在直通棚顶的秧苗上,不少果实已进入成熟期。

“多育出来的苗,俺们就自己种上,合作社在县城也有果蔬商店,采摘后走净菜,不光不愁卖,价还比别人高呢。”两条腿走路,“绿苑”两头赚。

庆丰果蔬专业合作社也是园区内发展设施蔬菜规模化种植的诸多经营主体之一。眼下,合作社的西红柿马上就要上市。

“今年俺们种了39个温室,每棚两亩半地大概能落1.5万公斤果。”合作社负责人王文波介绍道。他说,几个月前,他就从周边订购了十几万株粉果西红柿秧苗,这个品种好管理、耐运输,很受北京市场欢迎。

“前段时间,首农集团的负责人也上俺这儿来考察了。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的西红柿都能走进北京的商超。”销路有了着落,王文波心中的石头落了地。更让他高兴的是,今年每公斤西红柿身价还能再提升2角多钱。

虽然这茬果才刚要上市,但王文波已订好了下一茬的茄子秧苗。2个月后,西红柿拉秧,茄子将会成为这些温室的新主人。

作为中国圆茄之乡,肃宁圆茄的主要种植基地就坐落于园区当中。圆茄收获季时,这里每天可向北京新发地市场输送5万公斤新鲜圆茄。园区内,除了不少经营主体规模化种植圆茄,还有不少农户承包了合作社的棚室,他们统一翻地、种植、管理、收获,不仅提高了管理水平,还能节省农资成本,增加种植效益。

科学化种植

品效双提升

无论是工厂化育苗,还是设施蔬菜种植,都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的支撑。以服务蔬菜产业为主旨,奉行科技先导、质量第一的经营理念,多年来,园区与中国农大、省农科院、河北农大、天津市农科院蔬菜所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探索出一条依靠科技滚动发展的路子。

“要想了解蔬菜生长环境,不用进棚,点开手机,温度、湿度一目了然。有了物联网,不仅方便,而且精准。”科技种菜,王学孟感受颇深。

走进一栋温室,我们见到了他口中的物联网。秧苗间,矗立着一根形似路灯的设备,只是全副武装了摄像头、感应器等装置。

“设备里面有传感装置,可以采集大棚内和蔬菜生长有关的一切信息,如光照、水分、温度等,反馈给我们。我们再根据数据对种植进行调整,让蔬菜在最优良的环境下生长。”王学孟说,“我们还能用手机对棚室进行操控,今年夏天大雨哗地来了,工人都来不及盖棚。我在手机上一点,棚膜自己就合上了。”

不仅如此,防虫网、粘虫板、以膜下滴灌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等物理、生物防控技术,更在绿苑随处可见。借助它们,园区的化肥、农药用量减少了80%以上。

庆丰果蔬专业合作社也是先进农技的受益者。

“防虫网、粘虫板就不说了,这都是咱生态种植必备的。俺说说咱棚里的补光灯吧,对俺们种菜帮助太大了。前些年,雾霾重时,一个月里作物见不着几天阳光,熟不了,还老烂果。后来上了补光灯,早晚开上4个小时,不仅能促进叶子光合作用,还能让棚里干燥些,减少菌病发生。”王文波如数家珍。

他说,特别是在作物生长后期,用补光灯补充光照、温度,果实还能早上市几天,提前抢“鲜”市场。

看到王文波尝到了“甜头”,合作社周边有不少村民也加入到了科学种菜的队伍中。

于俊义是园区内南于庄村村民。这两年,用上了物理、生物防控技术,他家棚里的果实和庆丰合作社的一起走向了北京商超。

“每公斤比市场上高个两三毛钱,一个棚多赚四五千块钱,苗钱就都出来了。”他很是满意。

如今,先进科技已成为园区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现代化管理模式和智能化管理手段的带动下,园区蔬菜产品的品质及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这里,已成为肃宁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参考样板。

2020-11-11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殷文红 李 粲 李艳红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614.html 1 万亩苗圃孕育产业根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