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1日
第06版:06

巧种花生收“金豆”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谢红梅

耕播季落下帷幕,田野大多安静下来,似乎正准备进入“冬眠”模式。

吴桥县于集镇英亮家庭农场的地边,却依旧热闹不已。机器轰鸣,随着收获机来来往往,沾着新鲜泥土的花生被一股脑地“拱”了出来,一排排堆满了农田。

“明年高低多添几台新机子,要不是机子用不过来,俺这儿10月底就都收得差不多了。”虽是“吐槽”,农场负责人许爱松却满脸笑意。

“就这一片地,你还忙不过来啊?”瞧向地边,记者好奇地问。

“这一小片哪儿够?别的村还不少呢,俺种了3700多亩。”见众人将信将疑,他掰着手指数了起来,“俺们于西村是整村土地流转,还有大刘家坊村,梁集的顾庄、沟店铺的庞庄,还有铁城镇的……”

“是不少,3700亩地都种花生?保险吗?”听他这么一说,疑问更多了。要知道,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不小。

“没问题,俺们这个品种好,不光在咱这儿长得好,市场价格也一直比较稳定,今年俺又流转了不少地呢。”说着,许爱松拎起一把花生,用手掸去表皮新鲜的泥土递了过来。“来,看看,能瞧出啥门道不?”

果形小巧,表皮干净……见记者不说话,许爱松干脆“抢答”:“这是花育23,别看果型小,可出油率高,专走炒货市场。入冬了,大伙儿都爱吃炒货,现在倍儿受欢迎。”

他说,炒货市场对花生品相要求高,要求外皮不能有斑。虽然这个品种并不是时新品种,但在全国各地推广种植却有些“水土不服”,因此市场紧缺。

“东北有种的,但是到了季节成熟度不够,产量低。南方也种,但是气候潮湿,不利储存,爱长霉斑。咱这儿种得好,要产量有产量、要品质有品质,客户可不就稀罕呗。”

口说无凭,手里的花生就是最好的证明。“今年天旱,产量低点,每亩地收400来公斤。但是市场行情好啊,现在一斤果都卖到三块七八了。”

说话间,地头边开来了几辆半挂车。“一车能装30吨,地里货足的话,一天走上90吨货没问题。”

地里喜收获,荷包鼓起来,辛苦了一季终于见到了回头钱,许爱松却直言找准这条道儿太不容易了。

“从33岁开始种大田,现在得有7年了。原先到秋天,就发愁,种玉米小麦,管理不到位,产量上不去,价格再不合适,没啥落头。种土豆、辣椒,赶上行情不行,收出来都够不上人工费。”种田的辛酸,许爱松不愿多提,只3个字——“赔惨了”。

没想到,3年前偶然结识东北合作伙伴,试种花生,让他叩开了致富的大门。

说来也奇怪,别看这个品种在各地都“娇气”,到了吴桥于集,却安稳扎下了根。

“俺们这儿土好、水好、气候好,碰对头了。”许爱松喜笑颜开。“第一年试种了450亩,运到市场上就被抢光了。行情不是忒好,一亩地还净落了1500块钱呢。”

除了市场表现,他看中的,还有从耕播到收获全程机械化作业的优势。“一个人就能管500来亩地,忒方便了。”

这不,两年间,他又接连扩大了种植面积。

“现在种的还是少,今年俺又流转了4000来亩地,明年看看能不能冲向万亩。”种植上了规模,他又有了新筹划。“明年,争取把初加工设备也配齐了,到时候,流水线上分一分,一斤果能卖到五六块钱,多挣的不就是多落的嘛。”

2020-11-11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本报通讯员 谢红梅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615.html 1 巧种花生收“金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