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8日
第06版:06

采摘经济 要打出自家“厂牌”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开栏话:农村电商如何发展?中药材种植怎么“避坑”?回乡种地有啥奔头?……近几年,随着农业政策利好不断,不少社会资本回乡,“三农”发展态势蓬勃。在这个过程中,不少人收获满满,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报开设《农情观察室》栏目,聚焦“三农”热点问题,在探索中助力“三农”发展。

本期关注采摘经济——

近几年,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休闲观光采摘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每到果蔬上市旺季,采摘园里都人头攒动。十足的人气,让采摘经济愈加“红火”,还引发了种植园转型的热潮。但记者也注意到,随着采摘园队伍的壮大,趋同化、趣味不足、后劲不足的问题也显现出来——

采摘经济 红红火火

眼下正是设施瓜果上市的旺季,每到周末,各县(市、区)周边的采摘园里游客络绎不绝。有些是亲朋好友组团出行,有些则是教育机构组织的采摘研学活动。

日前,记者来到河间市景和田园的果园一探究竟。这是一片占地百亩的果园,种有蜜桃、库尔勒香梨、红富士苹果等多种水果。

来到一片尚有成熟果实挂枝的苹果园,红色的苹果隐藏在绿叶间,十分喜人。据采摘园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园子实行绿色管理,产量本就有限,节假日时慕名而来的游客、团体多了,总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有的游客问得晚了,俺们就直接告诉人家抓紧来吧。因为要保证苹果的品质,产量就这些,来晚了,只能等明年了。”

“俺们的樱桃还没熟时,就有不少人在微信上问啥时候能摘。确定开园后,不到两个星期,基本就被摘光了。再有问的,只能说抱歉,让人家等明年了。”市民们采摘的热情,青县新兴镇樱桃园的园主王长强同样深有体会。看到采摘经济的曙光,这两年,除了精心管理几十亩樱桃园,他又引入了大红杏、甜油桃等多种水果,打算在采摘经济中再多分一杯羹。

休闲成趣 “绿色”获宠

“冷的时候可以进大棚摘草莓,四五月份桑葚就能下来了。国庆节时,去枣园摘冬枣也不错,现在大棚西瓜下来了,摘西瓜正合适。”市民陈晓虽从小生活在市区,如今却对采摘多了一份青睐。“原来我很少出去玩,但现在朋友都说我是一个采摘活地图。”

谈起转变的缘由,陈晓直言,钟情采摘,就是喜欢在自然里放松自我。“平时工作忙啊,满眼都是数据、报表。但是到了采摘园就不一样了,天是蓝的,树是绿的,果是红的,有时候就连路边的野花都让人高兴。”

亲近自然,已成了不少人向采摘园迈出脚步的原因。“节假日时,我们会带着孩子到地里转转,一方面是让他多运动运动;另一方面,也是让他感受一下大自然,看看植物都是怎么长出来的,增加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市民吴莉莉说。

不仅如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安全。餐桌上,绿色健康的农产品正成为新宠。在这种情况下,以绿色、健康为“厂牌”的采摘园自然不乏人气。“市场里的果蔬,大多都是长途运来的,种植环境咋样咱都不知道,哪有自己上园子里实地看着摘的放心?”

长远发展 需有特色

“采摘热”的流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这两年,不管是已有的农业经营主体,还是不少想发展集体经济的乡村都把目光瞄向了采摘经济。

虽然休闲农业的大军不断增多,但在探索中,不少园主也发现,“休闲采摘”也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更不是想做就能做好的。

“俺们种了几千亩果园,有苹果、桃、葚子。也想着走采摘的路子,引引人气,但就是树上有果儿的时候热闹一阵儿,平常人比较少。”南皮县刘八里乡世强果业负责人殷文强说。

殷文强的问题并不是个例。不少经营主体都反映,由于果蔬上市有固定时间,所以发展采摘经济得抓好时效性。不然,种植结构单一,过了季节没果可采,问津的人就少了。为此,不少果园还特意推出春赏花的业务。但由于产品雷同,经营模式相似,“吸粉”能力还是欠佳。

“有时候游客来了,摘上半个小时,就玩得差不多了,有人问俺还有别的活动不?一听说没有,好多人就走了,也挺可惜的。”还有果园负责人遇到这样的问题。确实,由于经验、资金等问题,不少采摘园各类资源开发不足,导致园区活动内容过于单一,游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甚至会很快失去观光的兴趣。

“一开始去了确实觉得好玩儿,但是去多了就觉得光是采摘也挺单调,而且种的东西都大同小异,所以现在我都是去哪儿更方便,东西更好吃,选一家。”陈晓说。

2020-11-18 ■ 本报记者 张梦鹤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482.html 1 采摘经济 要打出自家“厂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