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8日
第06版:06

醉心种薯 乐享“薯爱”

■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王 贺 刘子炜

刚进黄骅市常郭镇柳林庄村村民王丙河家,就被烤箱里红薯的香味勾出了馋虫。“知道你们来,特意烤了红薯,刚出锅,尝尝。”王丙河笑道。

还没等吃,王丙河的外孙女拿着红薯奶声奶气地说:“我这吃的是糖果。”糖果?正纳闷着,咬了一口红薯,可不是甜如糖果吗?虽然甜,却不腻,有一股自然的红薯香味。

52岁的王丙河聊起红薯滔滔不绝。“俺村这块儿是沙土地,打老辈儿起种出来的红薯就好吃。不过光有土地不行,俺的窍门是用生物菌肥代替普通的化肥,最大程度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除草剂都不打,都用人工。品种是‘烟薯25’,先小面积试验的,再大面积推广。”

老爸是个“红薯迷”,王丙河的女儿就是最好的见证者。

“我爸红薯种了20来年,因为好吃,我在朋友圈上帮他卖,基本不用怎么发,就都抢没了。”做女儿的满脸自豪,可话锋一转,又心疼起来:“他也一大把年纪了,我们做儿女的过得挺好,不愿意他每天那么辛苦。况且他种红薯不像别人,他每年都寻思着哪个品种口感好、营养高,年年做实验。种的时候用生物菌肥,不用化肥。品质是好了,产量也低了,效益和没折腾前也差不了多少,关键是太累心。”

听完女儿这番话,王丙河有些不好意思,但神情依旧认真。“七八年前吧,有一回去人家的红薯储藏室参观,那红薯,是真漂亮,一点土都没有。但是我是种红薯的,懂行啊,我一算,这得用多少杀菌剂啊。打那会儿起,我就想着种点健康的红薯。”他说道。

想法虽好,实现起来却并不理想。一方面生物菌肥的使用让投入增加,另一方面,不打除草剂用人工又增加了一部分投入。

第一年,红薯产量锐减,价格又高于市场价,一时间,无处销的红薯让王丙河犯了愁,最后只得按市场价销了出去。第二年,王丙河发现红薯在朋友圈里卖得挺好,并通过经销商打开了天津某社区商超的销路。阵痛期过去了,“王大爷”的红薯不再过“苦日子”。这时,通过潜心钻研,他把红薯的产量也提了上去。

这几年,王丙河成立了众健农场,每年坚持给红薯做农残检测、富硒检测,并成立了品牌“薯爱”。同时,王丙河还利用快手记录红薯生长,积累了大批粉丝。去年,在全市农产品推介会上,他的红薯大受欢迎,两天就卖了3000多公斤。

“每公斤价格比商场上同类的普遍高1到2元,但和销量一综合,效益也差不了多少。虽然这红薯现在不愁卖,但要是想大规模种,还是得在推广上多下点儿功夫。”王丙河虽然有苦恼,但是一想到生态红薯甜如蜜,也不气馁。“下一步打算打造自己的品牌,多走电商,有感兴趣的朋友,欢迎来咨询合作。”

2020-11-18 ■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王 贺 刘子炜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3483.html 1 醉心种薯 乐享“薯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