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近日报道,近年来,一些曾经的失信企业虽已进行了整改,却没有及时获得信用修复,仍戴着失信“帽子”,企业后续经营行为处处受限。有记者调研发现,当前企业信用修复还存在部门间程序不同、信息共享不足等问题。
其实,好的营商环境,也包括完善的容错纠错机制,对于“知错就改”的企业,不妨从政务时效上快些再快些,为企业重生赢得宝贵时间。
曾经失信过的企业,如果交了罚款、还清债务、完成整改,在短时间内无法摘掉“失信”的帽子,也就无法参与招投标、政府采购等事项,势必会严重阻碍企业发展的步伐,甚至断送了“东山再起”的机会。这就如同一个人犯了尚可弥补的错误,改过自新后,却始终擦不掉犯错的污点。对一些可以原谅的错误,不妨在整改后及时“正名”,以宽容的营商环境激励企业更好地前行。更何况,如果摘掉失信的帽子如此困难,时间长了,难免会影响一些失信企业进行整改的积极性。
建立对失信企业的惩罚机制,是促进文明经营、诚实守信的良策。但惩罚不代表将失信者“一棍子打死”,在相关企业恢复诚信行为后,职能部门提高办事效率,及时更新企业信用信息,也是简政放权、落实“严细深实快”作风的体现。如果面对曾经失信过的企业,缺乏足够的服务意识,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政务服务上的失信呢?如今,对于一些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不少领域都开启了绿色通道,助力他们快捷办理相关业务。对于失信后及时整改的企业,不妨也给条“绿色通道”,让他们在较快的时间内得到“信用修复”,重回健康发展的正轨,实现造福社会的更多可能性。
据有关媒体报道,围绕进一步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北京等地出台了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对符合轻微违法情形,经教育整改及时纠正违法行为的企业,免于处罚。这种适度的宽容,是对企业发展的激励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