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爱即事业,这大概是范凤驰生平最幸运的事,即使耗费一生的时间,他也欣然前往。
这位63岁的泊头文化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散落在民间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整理。后来,这份初心又融入了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心,使他全身心投入其中。
近20年里,范凤驰写下了千万余字的珍贵史料。在他的走访、梳理下,一个个湮灭在历史烟云中的人物、事件逐渐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痴迷读书
对文史研究情有独衷
沿泊头市裕华路一直向西,七拐八拐进了一座老小区。范凤驰的工作室就在这里。
打开房门,满屋子都是书。书架上,是泛黄的老书本、历史资料,卧室、客厅里则是些新书,以及他已经出版的书。说是工作室,其实与“家”无异。除睡觉外,范凤驰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待在这里,或读书写字,或沉思凝望。
桌上,是还未正式出版的《城工部在泊头》手稿,详细叙述了原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工部的历史沿革。
“中共中央华北局城工部,是负责平津一带城市地下工作的机关,它在平津战役及1949年和平解放北平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说起那些红色故事,范凤驰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这本书30万字,从接到编书任务到整理完成初稿,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其中,我采写了十多万字。”他说。
高效率的背后得益于范凤驰对泊头文化的熟稔于心。千年历史,早已深深地融入他的身体和血液。
从河间师范学校毕业后,范凤驰走上讲台,一干就是12年。期间,他一边教学一边继续学习,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从唐诗宋词到现代文学名著,这也为他后来从事历史文化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8年,他被调往泊头市委办公室,每天埋首公文,写作水平不断得到锻炼提高。工作以外,范凤驰开始尝试写文化评论,《唐代送别诗的结尾例谈》《李清照词的达情手法》《评<白鹿原>》等一系列文章见诸报端。
上世纪90年代初,范凤驰把目光投向了泊头当地历史。
“泊头历史上,有两条官道、两座驿站,交河县境内有4座古县城遗址,这样的城市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他越了解越发现,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历史底蕴深厚,还有许多亟待挖掘的历史文化遗产。
苦心孤诣
守望乡土文化
2002年,范凤驰调任泊头市文化局局长。他终于可以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业,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当地历史文化研究上。
可在整理挖掘史料时,他忽然意识到,有些知情人已年近古稀,再不抓紧时间整理,有些东西恐怕就永远湮灭了。于是,深植于范凤驰心底的文化意识被唤醒,他开始行走于运河两岸。
那时候没有汽车,出行全靠一辆自行车。出行前,他已经做足了准备,每到一个村落,他就把年长的老人聚到一起,在他们的记忆中拼凑出村子的历史、名人、奇闻轶事、古墓遗址等。就这样一个村一个村地行走,历时5年,45.5万字的《泊头文史丛稿》和40万字的《泊头人文摭述》两书诞生,内容涵盖泊头与运河的发展史、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方面面,填补了泊头历史的空白。
他说,历史记载的泊头辖属多变,在人们意识中是个新兴城市,无多少历史可言。而根据发现的遗迹推定,早在殷商时期,泊头人民就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了。“先人们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不能被淹没。”为此,他阅读了《畿辅通志》《河间府志》《交河县志》等大量志书。《泊头文史丛稿》后来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在这部书的基础上,他又开展了各个领域的细致研究,继续编纂整理了《泊头红色记忆》《泊头风物》《泊头文物古迹》等多部历史丛书。泊头的600多个村庄,大部分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有人说,他这是文化的苦旅,是名副其实的历史守望者,其中的辛酸苦辣,只有他心里最清楚。
拨云见日
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2014年左右,王武镇新建伯李庄村书记想建村史馆,可在整理村史时遇到了难处,他找到了范凤驰。一听是修村史,他欣然同意了。
要了解村史,就要先了解村名的由来。第一次到村,他把村里几位年长的老人全部召集齐,但由于年代久远,已经被人们淡忘了,结果并不理想。回家后,他又连续多天翻阅明史,终于寻到蛛丝马迹。再次回到村庄,范凤驰带着自己查询的结果与村里族人的家谱作对比。原来“新建伯李”指的是明初名将李玉。他出生在该村,一生保卫国家功勋卓越,在明宣宗时被封为新建伯,崇祯帝抚慰功臣后人,特赐李玉后人居住的村为“新建伯李庄”。
后来,范凤驰又帮助新建伯李庄村民们调查了解李玉的功绩、村庄变革以及后代名人,梳理出了一条清晰的历史脉络,村史馆终于顺利建成。
为研究泊头历史上的董子书院,他几次下乡,遍访各个村落;为建博物馆,他除了承担馆内的文字介绍,还走访多地搜集老物件;为帮助华北城工部布展,他前后多次到北京、天津、石家庄、沧州等地的图书馆、档案馆查找资料;为了一个解不开的谜团,他埋首书海多日不出门;他先后主管建成了泊头烈士纪念馆、交河革命纪念馆……
此外,范凤驰还兼任文联主席,出版了《汇水诗稿》《旅痕无垠》等多部诗集和散文集。
范凤驰每天早上4点多起床,或读书或写书,逢年过节也不例外。在近20年的时间里,他写下了超过千万字的恢宏著述,为泊头留下了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就这样一步步行走着,从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