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杰 本报通讯员 孙瑞新 王 頔
今年44岁的刘建斌,有一个很“酷”的职业——研发与医学教学相结合的全智能高仿真标准化病人。“这是仿真机器人的细分领域,可模拟现实中的病人,给实习生做临床实践用。”刘建斌说。
走进刘建斌的工作室,只见一个高仿真病人躺在病床上,浓眉大眼,如果不提前知道是模拟病人的机器人,会误认为是“网红小姐姐”。刘建斌给它取名叫“小蔓”。小蔓身高1.65米、体重55公斤,具有与人近似的表情动作及会话功能,还具有真实感极强的口腔解剖形态,可对其进行牙齿叩诊、冷热诊、麻醉、修复等一系列口腔疾病模拟诊治。当刘建斌拿起设备,检查小蔓口腔碰到她舌根时,她会眉头紧皱,表示恐惧;如果这个过程感觉良好,她就眨眨眼睛,表情轻松;当修复牙齿用力过大时,小蔓会发出声音表示疼痛并挥手示意想要停止。
刘建斌年轻时做过牙医,后来又从事过汽车配件制造业。其间,他常常自己亲自动手改造设备、升级工具。他发现,医疗机构每年要接纳众多医学毕业生实习,但真正手操实习时,病人却往往不配合。医疗机构由此需要招募“标准化假病人”或者“演员病人”来陪诊。刘建斌因此有了研发全智能高仿真标准化病人的想法,他放弃了在外地经营了近20年的汽车配件生产制造企业,回到家乡南大港,创建了菲漫电子科技公司,开启了高科技创业之路。
然而,这一转型之路充满坎坷。起初,周围的人很不理解:“如果这事真能干成,为什么大学教授不去做?”刘建斌一度很没有信心,去找一些专家沟通交流,对方鼓励他可以试着去做。
得益于年轻时的牙医经历,刘建斌的研发从口腔起步。查文献、找资料,他一头扎进这个陌生的领域。做一个高仿真机器人需要几百个零件、几十种材料,还要考虑材料的相容性等各方面因素。国内研究这一领域的人很少,刘建斌只能找相似行业的人去学习。“就像汽车坏了,找不到修汽车的人,只能找到一个修拖拉机的人碰碰运气。真的太难了。”
在5年多的时间里,刘建斌先后进行了上百次探索试验,克服了资金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等诸多困难,相继开发出高仿真机器人、全智能高仿真标准化病人。为适用于口腔科教学,刘建斌还设计了可更换仿生牙模,可进行医患对话、牙疾病诊断、牙疾病治疗的场景模拟。
带着自己的研发成果,刘建斌先后参加了2019年世界机器人大会、2020年华南国际口腔展,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并获得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授权,为国内全仿真医学门诊教学提供了解决方案。谈及未来发展,刘建斌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这对他是很大的鼓舞,接下来,他准备向医学全科、老年陪护等领域发展,用科技创新更好服务于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