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宝梅 本报通讯员 田志锋 杨梓艺 摄影报道
初冬的泊头城,清风相伴,河水汤汤。清真寺庄重肃穆,六合拳豪情绽放,特色泥塑闯新路,鸭梨飘香销四方……沿着京杭大运河穿越泊头36公里的足迹,无数动人的故事,诉说着运河与这座城市的过往与未来。
清真寺前传承武术
清晨,太阳升起,推开六合武馆的大门,六合拳第八代传承人石同鼎呼吸一口新鲜空气,挥拳舞剑,开启新一天的生活。
武馆距离运河仅150米,向对面望去,便是古老的清真寺。那里,既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泊头六合拳的传承地。“没有运河就没有泊头清真寺,没有清真寺就没有六合拳的传承。”说起六合拳,石同鼎先讲起了运河。
相传,明洪武年间,丞相脱脱之子行走运河押运木料,途经泊头时,从大都(北京)传来消息,京城兵变,木料不能北运,滞留于此。后有将军命人用这些木料盖了一座清真寺,寺庙规模宏大,雄壮巍峨。六合拳第四代传人石金可,自清朝嘉庆年间开始在泊头清真寺开门授徒,嫡传石同鼎的曾祖父石金省,内外功力兼备,力举石磨,足陷麦场,人称“黑旋风神力千斤王”,当年在沈阳长顺镖局任大镖师,押镖长年行走于运河,结交了无数武林朋友。南来北往的武林人路过此地,便下船到清真寺停留,以武会友,运河、清真寺也就成了六合拳的传承桥梁和纽带。
石同鼎6岁跟父亲习武,清真寺和运河边是他习武最多的地方,一种情怀也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浓厚。2001年,石同鼎的父亲因病去世,为了更好地传承弘扬六合拳,2002年,石同鼎在运河边上建起六合武馆,面向社会教授六合拳。2007年,他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沧州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父亲生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六合拳的传承。”石同鼎说,有了这个根据地,吸收更多的回汉两族习武人加入,既传承了六合拳,还促进了民族团结。
小小泥塑走向世界
泊头文庙镇军西村,三痴斋泥塑第四代传人宋长峰正聚精会神地创作,他捏的泥人,形神兼具,栩栩如生,深受各界人士赞许。
泊头泥塑的起源,宋长峰一直认同一个传说:元末明初,泊头水域闹蛟,有人出主意用泥人来镇蛟除害。百姓全体出动,献计献策,挖泥塑人,时间不长,凝聚泊头百姓集体智慧的水浒一百单八将栩栩如生立在水边,犹似神兵天降。果然,蛟害不久即除,百姓又恢复了平静安乐的生活,于是泥塑之风大兴。而制作泥塑要从运河边取土取水,销售也要通过运河输出,运河岸边还兴起了“娃娃”市场(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消失),可谓大运河滋养了泊头泥塑。
说起大运河,43岁的宋长峰记忆不止于泥塑。小时候,宋长峰常去齐堰村姥姥家小住,村子挨着运河,河边有一个摆渡口,人们走亲访友、赶集种地都要坐船过渡口。“小时候在运河边摸鱼捞虾,别提多开心了!”宋长峰说,那时候姥姥那个村特别富裕,就因为靠着运河浇地方便,农民收成比其他村子好很多。
作为泊头泥塑的代表,三痴斋泥塑在清末民国年间就是响当当的泥塑品牌,至今已传承五代,技法日臻成熟。宋长峰自幼学习泥塑,曾师从天津“泥人张”张越先生,2004年退伍回到家乡,他继承了这一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2013年,三痴斋泥塑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宋长峰也开始把泥塑作品打造成特色礼品,“有礼泊头”“河间相包拯”“南皮石金刚”等泥塑,不仅走向全国,还走出了国门。
地方文化精细挖掘
行走在胜利街沿运河的现代化街区里,56岁的郭树芳颇多感慨。曾经,这里漕运兴盛,商业繁华,也因运河古驿站而闻名。而今,运河历经改造,昔日的商贾云集之地,变成了绿地广场、公园小区和现代化商业街。
“因运河漕运带动,泊头商业发达,清末至民国初,商号达1000余家,天津商会、山西票号在这里都有分号。”郭树芳说,历代官员沿运河过,在泊头停歇,也留下诸多诗作和文化传说。“明清两代,运河管理机构设的比较多,像管河郎中、河间府管河通判等机构,均在泊头驻扎。”郭树芳说,这充分说明大运河泊头段的重要性。
在泊头市政协文史委工作的郭树芳,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泊头地方文化,曾编撰《泊头市志》,搜集整理民间故事、土特产等风物传说,搜集整理泊头运河古诗词达100多首。“研究泊头文化必然先研究泊头运河。”郭树芳说,泊头火柴厂1912年建厂,所用的木料、煤炭都靠运河输送,生产的火柴也在这里上船,销售到全国各地。而泊头铸造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从起步到兴盛,同样离不开运河,众多冶铁者们,顺水而行,足迹踏遍大江南北。
时间久了,郭树芳与运河情缘深厚。下班后、节假日,郭树芳都会在改造后的运河畔走走,一边欣赏美丽的景观,一边遥想这里曾经的辉煌。郭树芳坦言,要用毕生精力,研究泊头地方文化,挖掘运河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