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
第03版:03

把“渔家文化”融入作品

——黄骅雕刻爱好者王金秋的故事

聚精会神

成品展示

本报通讯员 赵浩伊 魏浩然 本报记者 康学翠

夜幕降临,家住黄骅市南排河镇歧口村的王金秋还在忙碌。约5平方米的阳台是他的工作室,这方小小天地里,摆满了各式石刻用具、各种质地石料,还有他已经完成的雕刻作品。尽管每个作品只有2至5克左右,拿在手中十分小巧,但仔细观察,这些石刻造型层次分明、纹理清晰,功夫可见一斑。

周围寂静无声,只听得到刀与石悦耳的摩擦声,王金秋完全沉浸在石刻的快乐中。他正在打磨的是一个小海马,这是“渔家系列”作品中的一个,王金秋颇为得意这些作品。生长于渔家,如今用双手把“乡愁”雕进石刻中,这是他的心愿。

王金秋学习美术出身。读大四时,便做起了与专业相关的兼职,这也是他与石刻结缘的开始。他到石刻店里当学徒,学刻石雕,一块块形状各异的顽石,经他的打磨,都有了新的生命,王金秋逐渐爱上了这种妙不可言的感觉,开始了他的石刻之路。

说起最得意的作品,王金秋滔滔不绝。“我第一次接到客户订单,是一个西藏题材的石刻。当时,我用了一晚上查阅资料,把现稿画了出来。因为石头是天然的,中间会出现裂纹或是坑,这期间我不断跟客户交流处理方法,最后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完成,客户很满意。”这个作品也成了王金秋学生时代最珍贵的记忆。

2016年,王金秋正式走创业之路,然而这条路并不平坦。开始,他只借鉴雕刻书上的作品。后来,他做起了“代加工”石刻,不断磨炼自己的技艺,期间也拜师学艺。曾经两个月时间,他每天都坐在桌前,不停尝试、琢磨。有时,会连续工作13个小时,雕刻受伤是家常便饭,手指被磨针戳破,石磨粉飞到眼睛里……过程虽然辛苦,但当他刻出一个完整的、完美的作品,心里特别有成就感。

王金秋与石刻的“缘”在他的天分与刻苦努力中不断融合、升华。“其实家人最初都不太支持我,一是学美术花销大,二是怕我上完以后工作不好找。”但王金秋有自己的坚持,他一步一个脚印,从设计、构图、反复酝酿构思,用心对待每一块石头,技艺愈发精湛,创造出了一件件精美的雕刻作品。而他的努力,也终于换来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将“渔家文化”融入石刻作品中,是王金秋今年年初萌生的想法,“我生长在渔家,了解渔家生活,想通过自己的双手,以石刻的形式把它呈现出来,让更多人了解。”今年2月开始,他便开始了一系列“渔家文化”石刻创作。如今,他已完成了50多件包含渔家特色的石刻作品,以鱼类为主,包括章鱼、海马、龟等。王金秋的雕刻技艺渐入佳境,作品逐渐被市场认可,订单纷至沓来。依靠这些石刻作品,他已经有了一份不错的收入。谈及今后的发展,王金秋说:“把更多具有家乡代表性的元素融入创作中,把‘乡愁’刻进一个个作品中,宣传渔家文化,让更多的人爱上渔家文化。”

2020-11-26 ——黄骅雕刻爱好者王金秋的故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503.html 1 把“渔家文化”融入作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