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6日
第05版:05

医道本同源 施术有殊途

本报记者 刘 伟

吕旺参加“文化八仙桌”系列访谈活动

时值中医大家张锡纯诞辰160周年,沧州市张锡纯思想研究会会长、市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吕旺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中医临床实践,提出中西医之间的互相兼容、各取所长,正成为现代医学未来发展方向的观点——

两大医学传统 终会“相遇相知”

“从医学发展的本质上来说,中西医学同为治病救人而存在。二者一源两歧,而又殊途同归,面对的是相同的病人,相同的症状、体征,相同的辅助检查。”在近日举办的沧州市第四届张锡纯思想学术研究会上,吕旺阐释了自己对于中西医结合的看法。

在他看来,“得出这样的判断是有科学依据的。比如,中医提到肺与大肠相表里,西医则从组织胚胎学的角度观察,认为肺、气管由原肠的前肠发展而来,呼吸道上皮和腺体由原肠内胚层分化而来,肺、气管与大肠的结构来源是相同的,恰恰说明了中西医在一些理论基础上是相通的。”

随着现代医学的逐步完善与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很多方面都呈现出兼容并蓄的趋势,上演着一出出“相遇相知”的杏林大戏。

“现在可以借助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看到中西医结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而早在民国时期,大医张锡纯就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思想,并用他的毕生心血著成了中西医结合第一可法之书——《医学衷中参西录》,可见这本书有多高的学术价值。”

吕旺认为,今天要传承的,不仅是张锡纯的医术,更要学习他在医学上不断开拓创新、包容并蓄的精神。

“疫情期间,国家倡导中西医相结合共同施术,对疫情的防治和治疗起到了1+1>2的效果。这也用事实再次证明了中西医结合是可行的。二者有机、合理的结合,必将事半功倍、相得益彰,但前提是必须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根本,辨证论治为准绳,绝不能生搬硬套、胶柱鼓瑟。”

无论中西医疗效是关键

“中医曾几次面临被废除的困境,但凭借顽强的生命力又一次次重新站了起来。”无数次临床实践,让吕旺一次次反思这样一个问题:中医的生命力究竟在哪?

“是疗效,也只能是疗效。疗效是中医的根,也是振兴中医的关键所在。没有疗效,中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医是一门实用科学,不是挂在墙上的字画,好不好都不会害人,中医是有效就有用、无效就有害。我认为这是中医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并且在实践中必须解决好的问题。简单地说,只要能达到让病人满意、认可,中医必兴。换位思考,假如我们是病人,希望找什么样的大夫看病,那么现在就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大夫。”在吕旺心中,只有这样才是真正践行了“大医精诚”。

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曾告诫后代子孙,非天资过人且责任心极强者不可为医,否则治病救人不足,反成操刀杀人之巨贼。

纵观中华文明史,中医药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成果璀璨夺目,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到《本草纲目》等不胜枚举。吕旺提供了一组对比数据,清代之前,同时期欧洲人的平均寿命要比中国人短。这说明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对人们的身体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确保中医疗效最关键的前提,就是要坚持辩证的医治。这种治病的基本原则不会过时,而是正当其时。”这是吕旺临床实践过程中最深切的体会,“我诊疗的过程,无一不坚持这一原则,曾多次成功救治了急性心梗、脑出血、重症肺炎等重症病例。另外,对于肠粘连、肠梗阻这类病人,西医多采取手术治疗,然而手术本身就是一种创伤,可引起甚至加重粘连,造成恶性循环,此病中医称之‘结胸’‘关格’,我自创一方六法,自拟通腑汤为主方,再配伍攻下、活血、理气、温通、益气、化饮,取得明显效果。”

坚持辩证的医治不仅是中医施治原则,也应在中西医结合的探索中把握好这一原则,而不能简单机械地融合。“如果简单地将清热解毒药当作抗生素,将活血化瘀药当作血管扩张药来应用,只会落个‘邯郸学步’的结果。”吕旺说,这既是中医原则,也蕴含哲学智慧。

共建现代医学体系 兼收并蓄各取所长

杏林春暖迎新枝,中西结合利苍生。吕旺感慨,世间病苦如此之多,只要能减轻病人痛苦,何必再有中西医的成见。更何况,理论和实践都已渐渐证明,中医西医同源,只是施治有所分别。

吕旺说:“中医讲究宏观辨症,西医擅长微观辨病;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收集资料,西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标准化检测,各有所长。以中医为例,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提倡未病先防,这些都为现代医学更好发展提供了更全面的基础理论。西医借助微观体系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了整个现代医学的眼界。比如之前,中医认为不能服药就失去了治疗的机会,而西医的静脉注射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深知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也为了促进沧州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吕旺率先倡导成立了沧州市张锡纯学术思想研究会,并成为首位会长。

“研究会成立于2017年,如今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学术专题研讨会。下一步,我们将利用网络技术进一步推出医学专题,旨在培养更多的新人,这或许正是张锡纯老先生所期望的。”

吕旺说,让他受益最深的是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自序中所写的几句话: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故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这位大医深刻明白,一枝独秀不如春色满园,凭自己一人之力穷极一生能治愈多少病人?只有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播出去,才能真正做到“济世活人”。

2020-11-26 本报记者 刘 伟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575.html 1 医道本同源 施术有殊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