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文庙西侧有一家古玩店,店主小刘,五十来岁,说话办事透着精明和干练。
一次,聊起古玩行的一些旧事,他和我提起一个人——省城的郭哥,是个大玩家,也是他最敬佩的人之一。
他说不仅跟这个人学到了不少古玩知识,这人的做人做事,甚至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那还是他入行初期。
一天,在郊外花200元钱,淘了一个“大清道光年制”双边六子款的粉彩小碗。真如书上说的:“薄如纸、声如磬、色如玉”,一面绘的是耕牛图,一面是一首诗,非常喜欢。回来后,请一位信得过的同行看过,整体看应该没有问题,只是底款是红料,似乎有点吃不准。
那时,资料少,见到的多是青花款,红款的瓷器很少见。经同行这一说,他心里也敲起了小鼓。
干古玩这行,打眼是常有的事。
那天,一位前辈约他,去北京玩玩?此人在故宫博物院有关系,经常带古玩圈的朋友去鉴宝。
去吧。正好带着这个小碗,让北京的大专家给看看,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前辈还约了一位朋友,也拿去了一个小碗,黄白釉,带点绿头儿。
两个小瓷碗,同时摆在老专家的面前。
老先生仔细看后对他说:“你这个粉彩,卖不过他这个青釉小碗啊。这个青釉小碗俗称斗笠碗,是宋五大名窑之一的耀州窑。耀州窑的官窑瓷器,首推斗笠碗,典型的制式,这样的瓷器,看一件少一件了……”
这个小碗,小刘也是第一眼就看着好,温润、古朴,经北京大专家这一番夸,就更喜欢了。
从此惦记上了这个小碗。
过后,多次找到这位藏友,央求人家转让,人家说嘛不卖,自己还没玩够呢,最后答应他:“等我玩够了吧!”
过了两年,不知发生了什么变故,藏友主动找他,答应转让,花一千四买到了手。
高兴、激动。第一时间,就打电话给省城的郭哥。
第一次听到宋青釉这个词,还是听郭哥说的。多年过去了,说起宋青釉,还记得郭哥那神往的眼神。
郭哥接到电话,立马从省城赶过来。
那天下着大雪,是花200元钱租车专程赶来的。进了家门,看着这个小碗,转过来,转过去,反复看了,半天没言语,急得小刘那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
最后终于吐口,只说了一句:“看不好。”
看得出,说出这句话是个很艰难的事。本来期望值很高,这一含糊,心气一下子掉下来一大截。
又不能退,这是古玩圈的规矩,当时那个懊恼啊。郭哥的话,小刘一向奉若神明,他说看不好的,其实就是不对。
就在郭哥回转身时,看见架上的那个道光小碗,一眼就被吸引住了,甚至没有“上手”就说定了:“这件,我带走,多少钱,你开个价。”
当然钱没少给,至少翻了几倍!
过了若干年,自己才明白,红款也有官窑,正是因为民间,官窑难得一见,所以大多数藏家没有见过红款的。
郭哥没看好的那个“宋代”小碗,遇到了一个机会,就出手了,不能砸在自己手里!
又过了些年,去省城办完事,去府上看郭哥,在其书房多宝格上,一眼看见那个道光粉彩小碗,他一直珍藏着。
闲话间,郭哥又问起当年自己没有带走的那个青釉小碗,听说时间不长就出手了,显得有点遗憾。问及原由,他只说,学无止境……就打住了,然而,小刘却被深深震撼了。在他们多年交往中,还从来没有见过他这样的眼神、失落、懊悔……
直到站起身告别,他的情绪似乎仍没有转过来。临出门,只轻轻地说了一句:“看不好的,别急于出手,让时间说话。”
小刘回到家,咂摸了很长一段时间,似乎才“听懂”了这句话。
突然,心头一震:别是那个青釉小碗吧?真的是宋代官窑?
自此以后,小刘对古玩这行更多了几分敬畏,乃至人生诸事也看得明白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