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1日
第03版:03

重 生

——市中心医院妇三科救治绒癌脑转移患者王云的故事

王云(化名)与医生一起切蛋糕,庆祝自己的“生日”。

本报记者 康学翠

11月28日晚6时,沧州市中心医院妇三科的一间办公室里,一场特别的“生日会”在这里举行——医护人员专门邀请已经康复的绒癌脑转移患者王云(化名)回院庆祝“生日”。在医护人员的祝福声中,王云双手合拢许愿,而后俯身吹灭蛋糕上的蜡烛。“生日快乐!”瞬间,办公室里充满欢声笑语。

王云今年27岁,家住沧县,是一名教师。其实,当天并不是王云的生日,而是她与病魔抗争胜利出院一周年的日子。去年的这个时候,她结束了第7个疗程的化疗,抗癌成功。住院期间,她曾几次被下病危通知书,但最终在医护人员和亲朋好友的关爱下,重获新生。王云感慨良多:“人在生死边缘徘徊过,会更懂得生命的意义,感谢所有帮助我的人,我会更加珍惜生活,用心教书育人,回报帮助我的人,回报社会。”心怀感恩的王云,将出院这天定为自己重生的“生日”。

王云是去年6月底发病的。那天,她带女儿在广场玩,只转了两圈,就开始呕吐,人也站不稳,本以为是低血糖,没成想是危及生命的大病——绒癌,已经发生脑转移。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患此重病,王云和丈夫感觉天塌了。

到市中心医院妇三科接受治疗,是在去年7月5日。当时,王云的丈夫拿着病历去了北京协和医院,那里的医生推荐他们到市中心医院找妇三科主任刘世凯。

刘世凯从医20载,接诊过不少绒癌患者,但发生脑转移的,还是头一次遇到。

“绒癌是一种滋养细胞肿瘤,多数与妊娠有关。一般多转移到肺部,发生脑转移的情况,临床上非常少见。这种病较其他癌症发展快,现在转移到脑部,随着肿瘤逐渐增大,颅内压升高,很容易造成脑疝,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看着病历,刘世凯作出诊断,“快!不能耽误,马上用药!”

王云的病情发展确实很快,刚发现时,脑部肿瘤2厘米大,住院时已有3厘米多。脑外科医生建议立即手术,刘世凯倾向先药物治疗:“开颅手术有风险,可以先保守治疗,虽然绒癌发展快,但对药物的吸收性较其他癌症好。”

“刘主任,我们相信您。”王云的丈夫了解治疗方案后,作出决定。而这份信任,也给了刘世凯信心。

王云的生命由此按下了“重启键”。

医生们密切观察着患者病情的进展,如肿瘤是否减小、身体各项指标等,据此不断完善治疗方案。治疗这种病,需要鞘内注射一种化疗药,即从病人脊髓位置扎针,抽出多余的脑脊液,然后再从相同位置把药物注射进去。注射这种药的针极细,且对注射速度有严格要求。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一直是管床医生李霞负责鞘内注射,近百次扎针,王云的脊椎部位只留下一个针眼。

自妻子住院起,王云的丈夫就衣不解带地照顾。前两个月,王云不能下床,每天连续输液17个小时,他一直守在旁边,照顾生活起居,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与照顾病人的劳累比起来,他更揪心病情,时刻观察妻子的状况,留心她每一个表情,生怕病情急转直下,来不及施救。

然而,最惊心动魄的一幕还是发生了。住院第三天的晚上12时左右,王云突然出现癫痫症状,意识不清,大小便失禁,颅内压不断升高。接到电话时,刘世凯刚出差回来,他打车直奔医院,同时赶来的还有脑外科医生。一系列的检查后,医生们会诊对病情作出诊断,并增加用药。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大家密切观察着王云的状况。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颅内压平稳下降,王云渐渐清醒过来。“有惊无险!”大家都长出了一口气。

医院外,一场捐献血小板的爱心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王云患病的消息在学校传开后,她的同事和学生一直关注。她因为化疗急需血小板,学生们自发呼吁,并告知家长,一时间,学生家长和老师排队来捐献。“最多的时候,一天来了8个人。”王云的丈夫提及此事,感动不已。在这场生命接力赛中,每个人都竭尽全力。

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王云,非常争气。接下来的治疗,她慢慢恢复。第二个疗程时,肿瘤开始缩小;第三个疗程时,她能下床了……点点滴滴的进步,让参与这场生命救助的人都欣喜不已。

终于,治疗半年后,王云出院了。那天,她的丈夫特意买了鲜花和蛋糕,庆祝她重生。

这起病例传到了北京,引起了相关学科的关注、讨论和学习。面对赞誉,刘世凯十分淡定:“这是一场博弈,我当时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是大家的努力,尤其是王云,她的乐观坚强,创造了这个奇迹。”

2020-12-01 ——市中心医院妇三科救治绒癌脑转移患者王云的故事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838.html 1 重 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