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按考古学分类有很多种,如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等,因原料不同、工艺不同、年代不同而产生丰富的变化,是当时社会面貌、生产力水平、艺术审美等古文化研究的宝贵资料。
沧州博物馆里陈列着品种丰富的陶器文物,大多距今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今天要介绍的是一件以“黑”闻名于世的龙山文化类型文物——磨光黑陶大器盖。它于1990年在任丘市哑叭庄遗址出土,应是一件大器物的盖子,造型为弧顶、折肩,顶部中央有蘑菇形捉手,左右对称饰桥形纽。口径37.2厘米,高17厘米,体型硕大,部分经过修复,但重量却很轻,总体不足1公斤重。
造型精美、器型规整、漆黑发亮、轻便坚固,几乎是4000年前陶器可以具备的所有优点,那它到底是怎样被制作出来的呢?第一,原料考究。黑陶的陶土原料要经过精细淘洗,去除杂质,并且充分提炼和陈腐。第二,制作精良。陶坯制作利用了“快轮制陶法”,这里的“快轮”可跟车辆的车轮没什么关联,它指的是将器物置于快速旋转的圆板之上,快速提拉陶泥可以得到均匀厚度、器型规整的技术。快轮的应用是制陶技术的一大飞越。陶坯成型以后还要经过仔细修刮和打磨。磨光效果是在陶坯尚未干透时,用鹅卵石或是兽骨制成的工具进行打磨的结果。这样不仅使胎体表面平整,而且原料中的石英等矿物质会在坯体表面形成反射,而使器物更加美观漂亮。第三,烧造工艺独特且精湛。黑陶在焙烧时,先用氧化火焰使器体硬结,在烧窑快要结束时,火焰控制为还原焰,窑内充满滚滚浓烟,经过相当长时间的高温渗碳,微小的碳元素渗入坯体表面,乌黑发亮的黑陶便形成了。
黑陶的工艺难度要远远大于红陶、灰陶和彩陶,所以数量相对较少。黑陶也是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山东出土的蛋壳陶代表着当时黑陶技术最高水平,以“黑如漆、薄如纸、硬如瓷、亮如镜”,被考古界誉为“4000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作”。这件磨光黑陶大器盖的出土地——任丘哑叭庄遗址,因黑陶文物和其他同时期文物的出土,而把第一期考古发现命名为龙山文化哑叭庄类型,并在2013年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 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