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1日
第06版:06

五年义工路 浓浓孝老情

本报记者 杨静然

窗外寒风瑟瑟,窗内温暖如春。11月29日下午,沧州市解放东路一家酒店会议室里暖意融融,百名义工济济一堂,共同庆祝沧州义工协会成立5周年。

他们是道义的传播者,那一抹红色是孝道的光和热;他们是困难的救济者,扶危济困是心底的本色;他们是一个大家庭,用平淡而鲜艳的红马甲,重新定义何为人间大爱。

一个人带动上千人

现场,灯光璀璨、喜气洋洋,义工们身穿红马甲或志愿服务,或指引道路,或上台领奖,还有的递送道具。虽然忙碌,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明媚的笑容。悠扬的音乐下,歌舞翩翩,精彩的节目轮番上演。

而舞台一旁的崔建松却一刻不敢松懈,台上台下地忙碌着。接打电话、对接流程、叮嘱后台工作人员,5年来,他为义工协会奉献了全部。

今年50岁的崔建松是南皮县潞灌乡后康村人,家里世代务农。十几岁时,跟着亲戚学木匠手艺,没两年就外出闯荡,后来渐渐有了名气,他就带着几个同乡一起干。

崔建松每次回家听到父亲说起村里的事,都会感慨万分,想为村里的老人做些什么。一开始,他准备了米面油,还给70岁以上的老人发现金,朋友们知道了,就跟着他一起做好事。后来,就形成了定期去敬老院和各个村看望老人的习惯。

就这样,2015年11月,沧州市义工协会正式成立,崔建松当选会长。协会以“敬老、爱老、助老”为宗旨,进社区、进乡村、进敬老院,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传播孝道。

崔建松说,最初协会会员只有几十人,如今已发展到了2000多人。他们来自社会各界,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才10岁。“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越多的人加入进来,就越能传递我们的正能量。”他说。

用生命守护生命

义工协会每周日服务一两个养老院,为老人们洗脚、按摩、理发、打扫卫生,老人们也会像盼儿女一样盼着他们到来。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很多义工感慨,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自己收获得更多。

48岁的庞秀惠家住沧县东关村,每次活动,为了能准时赶往集合地点,她都要5点多钟起床,赶最早的一趟班车到市区,寒来暑往,已经坚持了5载。她不仅参加义工协会组织的活动,还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理发。在她的影响下,丈夫王炳清和两个女儿都加入了义工协会,每周和她一起去探望敬老院的老人。

86岁的孟巍是协会里年龄最大的义工,满头白发但坚持每周去敬老院服务。他退休于沧州市钟表厂,退休后一直义务帮左邻右舍修水、电、表。因为儿女在外地,房子又正拆迁,他就搬到了老年公寓里生活。虽然年纪大了,但依然为老年公寓里的老人们服务。听说义工协会后,就义不容辞加入进来。他给自己设定了“天天雷锋日”的标准,感动了协会里的很多人。

家住铁路新村的董西富老人5年前经人介绍加入协会,如今已经81岁。年轻时,因为没能伺候好自己的父母一直心有遗憾。她说:“孝敬敬老院里的老人就是孝敬俺自己的爹娘,心里高兴!”她身体康健,每次除了为老人服务,还唱歌跳舞表演节目。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义工们把爱奉献给了老人,也把爱留在了身边。

初心促发展

这次聚会,表彰了优秀义工,“敬老、爱老、助老”的字样在大屏幕上光亮夺目。受表彰的人群里,有耄耋老人,也有5岁孩童。一个个鲜红的荣誉证书,一面面鲜亮的锦旗,当各个对接单位为义工们献上锦旗时,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全场。

崔建松说,几年来,协会以“敬老、爱老、助老”为宗旨,风雨无阻进行孝老活动,传播孝道文化,传承孝道家风,累计公益活动324次,服务老人13581人次,参加服务活动的志愿者达19701人次。获得了社区、养老院、扶贫办等合作单位赠送的多面锦旗,2017年7月还曾获得沧州市运河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2018年,协会参加河北省社团组织评估,并获得5A级联合性社团组织。

5年义工路,崔建松和沧州义工协会就像一团火,把温暖和光明洒向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他说,我的下一个5年,是保有初心,尽己所能,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2020-12-01 本报记者 杨静然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850.html 1 五年义工路 浓浓孝老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