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1日
第06版:06

从希明 参军报国 一生无悔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本报通讯员 高 菁 李冠达

深夜横渡鸭绿江、躲避美军战机轰炸……抚摸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90岁的抗美援朝老兵从希明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泪水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从希明是黄骅市羊二庄回族镇八里庄人。18岁时加入回民支队马本斋支部,后改编到华北野战军20兵团。1951年,跟随部队进入朝鲜。随着老人的讲述,那段浴血战场的故事如电影胶片般徐徐展开。

战火纷飞 排除万难

1951年,在天津杨柳青,从希明坐上了开往朝鲜的火车。为了躲避敌人的轰炸,火车插满了松树枝进行伪装隐蔽。

进入朝鲜以后,从希明所在的部队是20兵团68军204师612团,他们的任务就是守防线。白天,敌军的飞机轰炸不止,机枪不停扫射;晚上,照明灯一开,顿时照亮了整个黑夜,部队寸步难行。

从希明说,敌机从战士们头上飞过,炮弹在身边“隆隆”炸开,很多战友眨眼工夫就倒下牺牲了。经历了40天的艰苦保卫战,他们最终守住了阵地。

鸭绿江桥被炸后,连队的军粮非常紧缺,熬的面粥只够每个人分到一个罐头盖子的分量。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大家仍旧咬紧牙关坚持着。

“由于鸭绿江桥被炸,弹药运送不上去,只能依靠人工来背送。”老人说,大家在行军过程中,每个人除了背负自己的军粮以外,还需要背一发炮弹。即使是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们也不敢将背包放下来,生怕突然行军来不及背上背包,耽误了行程。

浴血奋战 冲锋在前

1953年的一次反击战,从希明跟随团长一起在交通沟里往前冲。这时,敌机一枚炮弹轰炸下来,正好落在了他的附近。“炸弹把交通沟炸开了,土一下子就把我埋了起来。当时,我以为自己活不了了……”

没想到后来被战友救了出来,伤愈后他又继续扛起枪,向前线冲去。这场战役整整打了两天,死伤无数,志愿军也再次夺回机场这一阵地。

“我们团和我一块去朝鲜的战友大概500名,战争结束后,回来的不到20人。”说到这,老人的眼泪忍不住落了下来。“我们去的时候,就没打算能活着回来,比起那些死去的战士们,我们现在还能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战争残酷,但丛希明每次回忆起来,也会觉得那段岁月无上光荣。他说:“我们知道自己是为祖国来拼命的。就算我们死在朝鲜,也不后悔。”

红色基因 代代相传

朝鲜战争结束后,从希明由于在部队表现优异,率先回到了祖国,进入中国20兵团学习、进修。一腔抱负的他以为自己还能继续为国家作贡献的时候,不料被检查出了肺结核。无奈之下,只能回家休养。

告别军旅,解甲归田,他的心中始终有些遗憾。老人的两个儿子为了弥补父亲的遗憾,都选择了参军入伍。后来,他的孙子也去了海南当兵。

“我孙子现在都当了七年兵了。当兵好,部队能够磨练人……”一提起当兵的事,从希明老人就有种抑制不住的兴奋。

在这个九旬老兵的心中,没能一直在部队当兵为国家作贡献,始终是他心中的一个遗憾。幸运的是,他的儿子、孙子全都完成了保家卫国的使命。采访结束后,从希明老人挺直腰板,郑重地敬了一个军礼,他说:“我这辈子不后悔当兵,心甘情愿为国家牺牲。”

2020-12-01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本报通讯员 高 菁 李冠达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4851.html 1 从希明 参军报国 一生无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