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丛慧婧 代军瑜 本报记者 李佳芳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这一天,对南皮县潞灌乡东唐家务村的残疾小伙儿张迪来说意义非凡。借助矫形器,他终于站起来了,迈出瘫痪10年后的第一步。
张迪说:“站起来的感觉无法形容,就是特别好。”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假肢矫形中心的专家为张迪讲解矫形器的使用方法,按步骤帮助他穿戴好,“一、二、三,慢慢起……”张迪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大家注视这个身高183厘米的小伙子,不自觉地为他鼓掌。一瞬间,张迪妈妈的泪水夺眶而出。
今年31岁的张迪,10年前因脊髓受损下身瘫痪,成为一级肢体残疾,长年与轮椅相伴。
“瘫痪前,我是个钳工。当时,我的工资近3000元,比周围很多小伙伴儿的收入都多。一下子,我连生活都无法自理,原本曾经可以轻松跨过的水泥台阶都成了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山’。”这样的反差让这个年轻小伙儿经受着身心的折磨。
从那以后,张迪不出家门,不与外界接触,不愿和人交流,甚至跟父母和孩子也不说话,每天躺在床上,一脸颓废与迷茫。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2019年7月。中国残联挂职干部、南皮县委常委、副县长张宏坤了解到张迪的情况后,立即联系中国残联维权部和北京新起点公益基金会,为包括张迪在内的全县236户残疾人家庭进行了家庭无障碍环境改造。那一年,张迪第一次坐着轮椅走出了家门。
生活方便了,张迪每天可以自己滑着轮椅做饭、洗衣。渐渐振作起来的他,还想靠自己撑起这个家。这时,张宏坤又为他对接了南皮森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玉森,让他可以用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就这样,2019年10月,张迪有了一份工作,他可以把五金件带回家进行焊接。如今,进院门的过道,成了张迪的“工作室”。
今年5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到结对帮扶的潞灌乡走访慰问。在张迪家,专家检查评估后发现,他的腿部还有一定的感觉和肌力,在矫形器的帮助下,经过训练有可能重新站起来行走。经过数位专家的多次会诊,确认张迪可以使用截瘫下肢矫形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专门申请了资金赞助。随后,医疗专家多次上门为张迪测量取形,为他量身定制矫形器。
“矫形器是辅助工具,我们教给他常规的方法,但行走的熟练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的训练。我们也安排了当地的公司和医院对他进行后续的训练指导。”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假肢矫形中心主任刘劲松说。
试用矫形器前,张迪又紧张又激动。戴上矫形器的他,像大家期待的一样自如。刘劲松夸赞,普通患者可能要经过几天的训练才能迈步行走,张迪坐了10年轮椅,刚刚戴上,只是简单指导了一下,就能迈步了,真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