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走运河,我们在青县运河西岸发现了一处灰坝,其建筑工艺与世界遗产点谢家坝相似,都是古人利用灰土加糯米浆逐层夯筑而成。消息见报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次走运河,在青县政协文史委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再次来到这里一探究竟。
“这里是胡白庄运河古坝,约建于清末。听村里老人讲,这处古坝可能和李鸿章有关。”青县政协工作人员一边带着我们沿灰坝周边的运河行走,一边介绍。
运河在这里甩了一个巨大而美丽的弯,现在水流不足,人们口中那水流湍急、情势危险的“口子门”之说,只能全凭想象:那时,这里河道河底宽,上口也宽,又没有外护河堤,运河水大时顺流而下冲刷堤岸,非常危险。
关于灰坝,当地还有一些故事和传说:清代,运河上游一个村地势低洼,常闹水灾。这个村有个太监出了个“捅开运河冲刷高地、填充低洼”的馊主意。同治年间,暴雨连续几天不断,河水滔滔,汹涌奔腾,老百姓日夜护堤,“口子门”还是决了口,洪水咆哮着扑向农田、村庄,两岸一片汪洋……
水灾后,人们用灰土加糯米浆逐层夯筑,在这里修筑灰坝。堤坝整体稳定性好,筑成后再也没有出现决堤状况,保留至今。
史料记载,清同治十一年(1872 年),马厂驻军修沧州至静海段南运河东西两堤。直隶、青县投资、村民捐资,在胡白庄、司马庄、齐家圈等地修筑堤坝。尽管如此,灰坝的修筑目前还缺乏准确的记载,其真正成因至今仍是个谜。
在没有水泥、胶凝材料等现代建筑材料的古代,糯米浆加三合土的方法是一种“奢侈”的工艺。从现存建筑遗迹和考古结果看,这种工艺多用于城堡建筑。堤坝采用这一工艺的,还不多见。谢家坝就因采用了这一工艺,而被定为大运河的世界遗产点。
在二十一世纪初勘察时发现,胡白庄运河古坝是利用三合土从河底逐层夯筑,40多米长、20多米高、0.5 米厚的堤坝。因堤坝受水冲,加上裸露风化等原因,如今仅剩33米长的遗坝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谢家坝修筑的年代也在清末,史料也没有准确记载。好在,历史遗存还在,离我们发现真相就不会太远。
杨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