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8日
第05版:05

马厂炮台 目睹百年近代史

本报记者 杨金丽 摄影 孙希旺

马厂炮台

八国联军的指挥刀

再探灰坝

青剧上了中蔡庄村新民居

12月15日,冬月第一天,大雪节气,运河里正是薄冰初冻的时候。

我们从沧州一路向北,一直抵达青县段运河的最北端:马厂炮台。

钢蓝的天空下,炮台斑驳古朴,满面沧桑。对炮台一直心存敬畏的摄影师有些失望:只有这一座吗?只能拍这些吗?

这里,是青县唯一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青县人心目中,这座遗世独立的古炮台,和历史上多少大人物相连,见证着近代以来的百年风云,是大运河畔重要的军事遗存。

在马厂炮台,最先提及的名字有两个:李鸿章和周盛传。

1870年,充斥中国历史年表的有两件大事:一是洋务,一是教案。天津教案后,李鸿章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驻节天津。作为中枢权臣的李鸿章深知,当务之急是训练新军,他把这个重担交给了淮军部将周盛传。

1871年,周盛传率部屯驻马厂,人称“盛字军”,也就是新军。为了解决数万官兵的饮用水问题,兵营夹运河而建。

此时,太平天国刚刚平定,外国势力虎视眈眈,紫禁城里的帝后哪有银子给他练兵?一个挖河改田的方略开始在他心中酝酿。

10年时间,在李鸿章的支持下,周盛传不仅在这里创建马厂兵营,使这里成为中国军队现代化的策源地,而且兴水利、改土壤、开挖马厂减河,使沿河碱地变良田,新增垦田以百万计,造福一方。周盛传去世后,附近17个县的百姓自发送来挽幛,还在天津、青县两地修建周公祠。采访中曾去过青县的周公祠遗址,就位于运河岸边。联想起沧州的梅公祠遗址,论起来,周公要比梅公的历史功绩重要得多。

别的不说,单看练兵马厂、挖河屯田、利民强军一项,李鸿章、周盛传的眼光可谓长远。要知道,这是在清末民生凋敝的大环境下实现的,委实不易。但结局如何呢?周盛传训练的“盛字军”最终在甲午战争中喋血丹东,全军覆没,举国震惊。

其实,真的没有什么好震惊的。1872年,津南大水,一片汪洋。紫禁城里,上上下下忙着皇帝的大婚,最后还是周盛传与哥哥拿出1万两银子舍粥赈灾,才救了数万人的命。22年后,甲午战争正酣的时候,颐和园的慈禧关注的不是前线的军情,而是自己的寿宴。这就难怪,在一次次战争失败后,帝后们不得不一次次赔礼赔款割地求和……而李鸿章终于在越来越逼仄的窘境中,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让我们暂时把目光从马厂炮台荡开,看一把八国联军的指挥刀。

这是一把带着120年岁月积淀的刀,因为年代久远,刀鞘已经锈得几乎断掉了,后人加了一道钢箍固定。如今,这把刀被保存在盘古武校的兵器展览馆内。静置了这许久,刀气依然不减,透过展示窗凛凛而出。

“这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一位外国指挥官的指挥刀。不知道刀主人的国籍和身份,但可以肯定是八国联军的。”武校校长刘连俊说。

这把刀一下子把人带到了1900年。那是甲午战争之后的第五年,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八国联军悍然入侵,中国坠入前所未有的灾难中……

青沧之地,因濒临运河而被列强相中,开教堂、办医院,传统而繁华的运河小城忽然间来了洋面孔的医生和传教士。与此对应的是民间兴起的义和团运动。1900年,沧州义和团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青县山呼庄王之臣是沧州义和团重要首领之一,他们不仅攻打沧州城,还参加了在天津打击八国联军侵略者的斗争。

这段历史,徐则臣在《北上》一书中有详尽的描述。他说,一条河活起来,一段历史就有了逆流而上的可能。虽是小说家言,也非常有价值。

这把八国联军的指挥刀,如今无声地陈列在青县运河边的盘古武校兵器展览馆里。饶有意味的是,运河边的这座武校,以中国远古神话开天辟地的盘古命名,这个名字让人感觉,运河文化与盘古文化就这样交融在一起了。

更饶有意味的是,当年,外国传教士是不会记录沧州武术的。这可以在沧州博施医院英国医生的日记体书籍《沧州好医生》及另一位英籍作者写的《运河人家》里探知一二。100多年后,很多外国学生慕名来到这里学习沧州武术。他们虔诚地按照中国礼仪拜师、学武,感受中国文化的悠久和灿烂。

让我们再回到马厂炮台。

马厂炮台的创始人周盛传1885年病故,没有亲历“盛字军”在甲午战争中覆灭的那一幕惨剧。即使他在世,也无法挽回战败的命运和数万条鲜活的生命。因为这不单单是一场军事上的较量。

八国联军入侵津京时,在马厂兵营驻守的,是袁世凯的“北洋六镇”。但是,即便沧州的义和团到天津参加打击八国联军的战斗,马厂驻兵依然按兵不动;京城危急,帝后仓皇西逃,驻兵依然没有动静。我们无法探知,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可以想见的是,当大运河恶浪滔天、腥风血雨的时候,马厂炮台却只能孤独地伫立一隅,眼见一幕幕历史惨剧在面前上演。

苍茫天地间,马厂炮台本应是金戈铁马的英雄,却不想做了冷漠旁观的看客。

英雄也罢,看客也好,这都是历史赋予它的使命。

世事如棋。慈禧万万没有想到,这个与她寿宴相比无足轻重、可以任其覆灭的马厂兵营,由袁世凯接任,在她死后不久,亲手终结了清政府的统治。

这里面还有个小插曲。袁世凯死后不久,黎元洪继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张勋借机拥立溥仪复辟。为了倒张,梁启超、段祺瑞等人先后来到马厂,在这里举起讨伐张勋的旗帜。灰头土脸中,溥仪不得不再次退位。

这一幕幕历史活剧,都逃不过马厂炮台的眼睛。它孤零零地伫立在几近干涸的运河畔,只有一年一度的青草,伴它斑驳残梦,岁月悠长。

2020-12-18 本报记者 杨金丽 摄影 孙希旺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260.html 1 马厂炮台 目睹百年近代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