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1日
第05版:05

海韵盐魂载沧桑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刘相和

俗话说,盐乃百味之首。可你知道人类是何时发现盐,盐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长芦盐场是我国著名的盐场,24场中,黄骅就占了8个场。黄骅与盐有何历史渊源?让我们走进河北海盐博物馆,一起探索盐的“前世今生”—

本以为盐只从海水中来,一进河北海盐博物馆,标有井盐、湖盐、海盐分布的光电显示图,不仅讲述了各种盐的出处,还让我们了解了小小盐粒承载的历史和故事。

“制盐工艺经历了从煮盐到晒盐的升级变迁。”跟着解说员的步伐,盐的历史徐徐展开。

最先看到的是一些陶陶罐罐,它们或是底部尖尖,或是“肚子”鼓鼓,或是上宽下窄。很难想象,古人用多少水,烧制多长时间,才能煮出一克盐。接着,一个半径有手臂长的铁盘和一个大铁锅闯入眼帘,煮盐工程进入金属煮盐阶段,器具变大,效率也不断提高。

走着看着,进入了更精彩的晒盐时期,看着各地不同的晒盐方法,一时迷了眼。

瞧,这里摆着几块大石头,人像弯着腰,一手刮着盐,一手用竹篮收着,这是开创了日晒制盐先河的砚晒。一转身,又见两个人像抬着个木板,这是以浙江为代表的板晒。走几步,忽见人像拿着耙子踩在沙滩上,这就是沿海地区常见的滩涂晒盐。几个生动的实景图,伴着音效,让人如临其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边海盐为主角,那边湖盐、井盐则处在舞台中间。最热闹的要数打井取卤的卓筒井模型旁。只见一个细长的井,井里有个竹制木桶,解说员抻了一下外面的绳子,桶底部像开了阀门一样,水一下子涌进去,再一拉绳子,木桶离开水面,底部又神奇地闭合,一抻一拉,引得人们一阵惊叹。

正沉浸于盐的制作工艺,故事又翻到了盐与文化的篇章。天下赋税,盐利居半,小小的盐粒,不仅关系着政治、经济,还对交通、文化有着重要影响。一圈下来,大开眼界。

为了争夺山西运城盐池,黄帝曾与蚩尤开战;管仲不仅仅是“春秋第一相”,还是我国食盐专卖的创始人;曾有多条古道因运盐而开;因盐商经济实力强大,其对会馆、住宅以及戏曲都有一定的影响。

盐的历史了然于胸后,来到了二楼——黄骅盐业专题展厅。

一进序厅,“鹾卤黄骅”四个气势磅礴的大字便跃入眼帘,“鹾”的意思是盐或者是咸味,果然,黄骅与盐的情缘不浅。

一张地图,牵出了黄骅与盐的渊源。地图显示,春秋时期,黄骅位于齐燕交界处,而齐国正是第一个实行盐铁专营的国家。原来,黄骅是最早有盐官的地方。

到了唐代,黄骅盐业出现了万灶煮海的兴旺景象。只见黄骅市大左庄唐代煮盐遗址局部复原场景前站满了人,沟壑、水井、煮盐灶……不愧为“万灶煮海”。

走着走着,被一只从海丰镇出土的黑釉盘吸引过去。俗话说“宁舍三千贯钱,不舍黑定一片。”再见这黑釉盘,色黑如漆,光泽莹润,实为精品。可见昔日黄骅盐业的辉煌。

到了明朝,黄骅开启了晒盐时期。“芦花岸吐村村月,坨积玉屑面面山”,一首有声诗,引得人们加快了脚步。眼前出现了三维动画,正在讲述着黄骅盐业的发展史。动画下是实物图,海上船只穿梭,海边晒盐正忙,远处房屋鳞次栉比,好一派忙碌富庶的景象。

从竹筐、扁担、木桶、独轮车,到叶轮、链条、连轴器等金属零件,近现代黄骅盐业的发展,让人不由湿了眼眶。这些制盐工具的变迁,承载着黄骅盐业的发展史,以及黄骅人敢于争先、不辞辛苦的精神图腾。

走出博物馆,再看细小的盐粒,多了些感触:这不仅仅是海水的结晶,更是古人智慧、辛勤的结晶,盐粒虽小,再不能随意浪费了。

2020-12-21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7399.html 1 海韵盐魂载沧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