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智力 本报通讯员 张 迪 董存才
因吃结缘决定养殖肉鸽
“与肉鸽养殖结缘,还不是因为吃嘛!”泊头市四营乡灌河村常洪亮打趣地说。
常洪亮是一家除尘设备公司的老板,因为做生意的缘故,在走南闯北的过程中,他遍尝各地美食,唯独钟爱鸽子。
在一次吃饭时,他与饭店老板聊天,偶然听老板提到肉鸽的利润很是可观。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养殖肉鸽的想法就在他的脑海中诞生了。
2016年,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同几个合伙人成立了灌河种植养殖合作社,接手了村里流转的100多亩土地。其中,用了40亩土地做试点,投资近1000万元,建起了26个现代化鸽棚,走上了肉鸽养殖的道路。
“鸽子的养殖,不能跨步太大,毕竟我们也是刚刚接触这个行业,还是要多摸索些规律为好。”常洪亮说,一开始没有将所有土地投产,就是因为养殖经验不足,如果将资金全部投入,那风险就太大了。
困难再大也不能撂挑子
“困难再大,心里再急,也要坚持下去,不能遇到困难就先想着撂挑子不干了。”常洪亮说。
肉鸽养殖刚起步时,下足功夫的常洪亮,本以为选了最好的肉鸽品种,进行细致的照料,鸽子就会长得好。但是,鸽子总是因为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而死掉。
“鸽子一出问题,心里那是一个急啊!没办法,只能带着死鸽子去找专家解剖检查。”常洪亮说,为了解决肉鸽养殖中的问题,他还长期聘请专家帮忙。
在解决肉鸽养殖出现的问题过程中,常洪亮不知不觉中自己也成了肉鸽养殖的专家,与人一谈起肉鸽养殖来,便滔滔不绝。
“鸽子要长得好,不仅要有好的饲养手法,还要有好的饲料配方。”常洪亮说,单单鸽子的饮食,就大有讲究,每天不仅要吃谷物粮食,还要根据鸽子的生长状况,适时适当地补充20多种营养元素和氨基酸。“你都想象不到,我们的鸽子还要吃红土补充营养元素呢。”常洪亮说,鸽子爱干净,鸽棚的环境也一定要搞好,必须要时刻保持干燥、通风。
注册了“常大哥”商标
“鸽子的品质好,周边大大小小收购商对咱们认可度也高,但总得有个名才合适,不然人家收去就只知道是鸽子,还不知道是咱灌河这边产的呢。”颇具商业头脑的常洪亮在肉鸽产业步入正轨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给鸽子注册商标。
今年,他为自己养的鸽子注册了商标——“常大哥”。“常大哥”牌肉鸽在采购商里出了名,许多采购商还没等鸽子出栏,就已经预定一空。“咱这鸽子分量足,每只鸽子都能卖到20元左右呢。”常洪亮说,就因为他这里的鸽子肉质鲜美,采购商直接送到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
常洪亮表示,他不仅要带头养殖肉鸽,还要做大做强,当肉鸽产业的“龙头”。
把大棚租给农户搞养殖
“我自己养鸽子,更想带领大伙一起养,一起致富。”常洪亮说,针对有不同想法的村民,他采取了多种方法助其增收。
对于想多挣钱的村民,他毫不吝传授养殖经验,经过培训后的村民,可以认领2至3个鸽棚的养殖任务。对于想有稳定收入的村民,常洪亮吸纳他们来合作社打工。“养鸽子的技术咱学会了,只要精心饲养,没有长不好的鸽子。”灌河村的曾凡明在合作社里认领了2个鸽棚,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饲料,每出栏一只鸽子,合作社给1.8元左右,按计件算,一年下来能有9万元的收入,生活变得富裕多了。
赵文贵因为家里有病人需要照料,无法外出打工挣钱,他就来到合作社里打工,在家门口挣钱,按天算工钱,一天100多元。虽然赵文贵抽空打工,一个月也能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其他出工时间较长的人一个月有3000到4000元的收入。
“现在有近40人长期在合作社内工作,未来还将有人陆续加入进来,还会有更多的人通过肉鸽养殖走向小康。”常洪亮说道,下一步,他将充分利用流转的土地,扩大养殖规模,带领更多村民共同走向富裕。
如今,灌河种植养殖合作社已有种鸽存栏10万只,每年出栏的肉鸽量超100万只,产值能达到2000万元左右,带动了周边村民们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