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09日
第03版:03

一老人心脏骤停,市中心医院启用国际顶尖的“人工心肺”,让患者起死回生——

与死神搏斗的200分钟

本报通讯员 刘丽娜 赵 阳 本报记者 邢 程

启用“人工心肺”,逐渐恢复自主心跳,血流恢复、血压稳定……从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部医护人员逐渐舒缓的表情上,可以确认病人闯过了“鬼门关”。

可谁能想到,在之前的200分钟里,眼前的这位病人因急性心肌梗塞,连续接受了5000余次心脏按压,仍然没有心跳。“患者心脏自主跳动停止超过半小时没有复跳,换作一年前,可以宣告死亡了,存活率是不超过1%的。”中心医院急诊医学部副主任王剑介绍,令大家惊叹的是,“体外人工心肺”(ECMO)的启用为病人守护了生命的最后防线,将以往的“不可能”变成了“奇迹”。

2020年12月27日8时50分,64岁的市民王先生在家感到胸闷、胸痛。急救人员赶到后,初步判定王先生是突发急性心肌梗塞。在给王先生做心电图的时候,意外突然发生了——心脏骤停。当时情况异常危急,救护人员一边为患者实施传统心脏按压(CCPR)急救,一边紧急转运市中心医院,并向院方请求体外心肺复苏(ECPR)救治。这一路上,患者心脏按压一直没有停,直至“人工心肺”启用。市中心医院副院长、急诊医学部主任李勇了解到患者情况后,紧急安排部署,急诊医学部医护人员在急诊大厅集结,调试机器,等候患者。同时,心血管内四科医务人员到急诊大厅准备配合抢救。

患者到达急诊大厅后,医护人员迅速展开抢救,然而老人的呼吸及循环仍然难以维持。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病人心脏自主跳动停止已经超过了半小时,情况迫在眉睫。消毒、穿刺、置管……医护人员有条不紊,配合默契,体外膜肺氧合调试的每一个环节干脆利落。终于,体外膜肺氧合成功运转,“人工心肺”启用。经过人工膜肺的血液,由黑紫色迅速变为鲜红色,再次注入患者体内,奇迹出现了,监护仪上原本一条直线的心电图开始有了波形,患者灰暗的脸色也开始逐渐红润了起来。

“体外心肺复苏是国际顶尖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它有世界最先进的救命武器——体外膜肺氧合,也就是‘人工心肺’。这项世界顶尖的抢救技术从启动到成功转机,仅用了45分钟,救治速度刷新了我市体外心肺复苏救治的新纪录。”王剑介绍,这是采用机械泵和膜氧合器结合,能够在患者心、肺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替代心、肺功能的一项生命支持技术,维持心、脑及其他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和供氧。在病人心脏停跳、血液循环停滞的时候,大脑及全身脏器都会出现新陈代谢异常,随时可能出现器官衰竭的危险,而“人工心肺”可以快速建立体外循环,恢复重要组织供氧,为后续治疗和康复赢得宝贵时间。

在体外膜肺氧合的支持下,患者终于恢复自主心跳,各项生命体征逐步平稳,医护人员一路护佑老人到达心脏导管室。在导管室,心血管内四科医生宋坤青早已为其做好手术准备。在体外膜肺氧合等多种生命支持仪器的维持下,医生为患者成功开通了血管并置入心脏支架。经过3个多小时的全力救治,患者血压逐渐稳定,并被送入重症病房。

2021年1月1日,王先生经过后续治疗后,已成功撤离“人工心肺”,并于1月7日上午脱离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目前,患者神志已逐渐转清,可以在医生的指令下,点头示意,做握手、松手动作。大家共同期待生命奇迹。

2021-01-09 一老人心脏骤停,市中心医院启用国际顶尖的“人工心肺”,让患者起死回生——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9500.html 1 与死神搏斗的200分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