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广欣
在沧县姚官屯乡干河村有一句俗语——“学好上干河”,意思是“人们要学好儿,就去干河村。”这句话被十里八乡祖祖辈辈口传心授相续相承,流传至今。
“学好上干河”
纳入村规民约
沧县姚官屯乡干河村始建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由于资料缺失,初建时村名已无据可考。据传当年为方便来往车马行人,由乡贤倡导,全村各户热心出资在村北小河上建木质结构小桥一座,并在桥头设一茶棚,供行人喝茶纳凉,故过往行人及周边百姓称这个村为“茶棚庄”。后因小河逐渐干涸无水,故改村名为“干河”,并沿用至今。
几百年来,小桥几经修复尚存,而茶棚已无迹可寻。但经过一代代干河人的坚守和努力,先祖留下的重乡谊、贵淳朴、宅心仁厚、礼让诚信等传统美德,一直得到了积极的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涌现了很多离乡不忘本、热心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的感人事迹。
“学好上干河”意思是“人们要学好儿,就去干河村。”这句俗语,干河村各大姓氏家庭都以此为祖训家规,规范族人言行,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村规民约。
2018年6月,干河村干部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背景下,积极倡导优良的村风民风。经干河村全体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建成了“学好上干河”照壁,为干河村平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学好上干河”照壁缩写了干河村600多年来的发展历史,记载了干河村先辈贤达、楷模以及为干河村作出过突出贡献的功德人物,见证了当代干河人齐心协力、共铸辉煌的精神和品德,并以此激励后人,将“干河精神”发扬光大。
“学好上干河”
激励人们争当楷模
2021年1月3日,干河村进村牌坊正式竣工,这是由“德才楷模”张召强捐款40多万元修建的。张召强是沧州晟实伟业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些年来,公司带动周边乡村上千人就业。他在公司发展的同时,不忘回报社会,回报家乡。近10年来,他捐赠款额100多万元。其中,汶川地震,他捐赠30万元。
参观姚官屯乡功德榜,那里记录了张召强和他哥哥为家乡所作的贡献:2010年,干河村公路建设,捐款2万元。2011年,为马落坡小学捐款1.6万元。2012年,为马落坡小学购买校服捐款2万元。2013年,再次为姚官屯乡修路捐款10万元……
“学好上干河”是人们对干河人的赞美之语,在干河人自己看来,更是一种激励,一种担当。时至今日,干河人仍然坚守并传承着祖先的遗训,把宅心仁厚、礼让诚信、勤劳纯朴、善良无私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也激励干河人学好争当楷模。
“公益楷模”刘志忠,在北京创办了龙尼泰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作为干河人,热心支持家乡公益事业。农村小学合并后,干河村的学生要到2.5公里以外的马落坡学校上学,每天大人接送孩子好几趟,非常不便。刘志忠在一次回家探亲时,了解了此事,主动找到村干部,个人出资12万元,买来了一辆学生班车。孩子们每天坐着班车去上学,感到非常幸福。
2001年,刘志忠回家探望时发现,老水管供水不足,村民吃水困难。他很快筹集了13万多元,给村里每户都安上了自来水,实现了24小时集中供水……
“政德楷模”梁福香曾是干河村的党支部书记,她多方协调引进了4家企业,开办了汽车驾校,建起了变电站,带领村民走上了兴村富民之路。她心系百姓,多方协调筹资打井、办电、修桥、补路、开通公交车等,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尽管身患癌症,仍然念念不忘工作……
“育人楷模”王贵民,在干河村任教20多年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干河村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使干河村教育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得到了干河村民的一致赞誉……
“学好上干河”
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2020年12月20日,是村民刘可新大喜的日子,他与相恋多年的女友结婚了。
说起这桩婚事,还有一个故事。原来,刘可新的女朋友是沧县刘家庙村人。一开始,女朋友的父母死活不同意这桩婚事,认为干河村土地盐碱,村民特别穷,孩子应该嫁个好人家。
在相亲的过程中,女朋友的父母看到了“学好上干河”照壁,了解到干河人有良好的传承,有良好的村风,觉得孩子嫁到干河没有错,压在心底的那块“石头”就移动了。一路走来,他们看到干河村早已不是过去的干河村,人们通过辛勤劳动走上了致富路,家家过上了好日子。终于,刘可新女朋友的父母彻底把压在心底的“石头”搬走了,爽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成就了这桩喜事。
如今,良好的村风滋润一代代干河人,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周边十里八村的乡民。男婚女嫁,都愿意和干河人结亲联姻。不仅如此,在集市上,人们都愿意和干河村民交易来往。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如果没有带钱,一听说是干河人,摊主就会放心地把货交给干河村民,干河村民也会主动把钱还给摊主,从不赖账。
今年51岁的杨秀云,自结婚后就跟公公婆婆住在一起,一直没有分家。2018年,76岁的婆婆王树云骑自行车时摔倒,把腿摔坏,一住院就是一个多月。杨秀云辞去保洁员的工作,就像女儿一样守在身边,侍候老人。如今,老人早已出院了,但说到自己的儿媳,王树云赞不绝口。现在,一家人互帮互助,和和睦睦生活在一起,杨秀云被评为“孝老敬亲”的模范。
在干河村,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村规民约的规范,让干河人逐渐形成了勤劳朴实、忠厚善良、诚实守信、睦邻友爱、崇尚教育的良好村风。
一句“学好上干河”,教育了干河的先贤和当代人,激励后辈人继续发扬光大,传播得更远更广,成为干河人心目中闪闪发光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