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5日
第05版:05

父子办起兵器展览馆

本报记者 杨金丽

孙希旺 摄

长年习武,刘连俊和儿子刘伟超使用、收藏、新创了不少冷兵器。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武器的背后,蕴含着不少故事。这些故事,有些属于刘氏父子,有些属于历代的习武人。如今,爷儿俩办了个展览馆,给这些兵器安了一个家。

冬天的青县盘古文武学校,天寒地冻,冷冽萧瑟。孩子们身着彩色练功服,在操场上踢腿打拳,虎虎生风。

校长刘连俊及儿子刘伟超的兵器展览馆,就位于校内。

推门而进,刀光剑影,长枪短匕,黯黯精光陡然而起,让人一下子进入到冷兵器的世界。

这是一个现代人很少触及的世界,也是一个曾长期属于沧州人的世界。

刀,四大冷兵器之一,被誉为百兵之帅。一进兵器馆,陈列在玻璃展柜内的,首先是刀。

逐一看去,刀种类繁多,样式各异:工部刀、苗刀、马刀、日本刀、双刀、护手刀、蒙古弯刀、骑兵刀、柳叶刀、雁翎刀、七星宝刀、双手朴刀……刘连俊边介绍,边讲这些刀的故事。

那把硕大的蒙古弯刀,是好友田秀峰去内蒙古游玩时,特意带给他的;刀把镶着玳瑁的竹节刀,制于伪满洲国时期,上世纪80年代,有人想拿一台彩电和他换,他都没舍得;那把骑兵刀,是一名骑兵得知他爱刀特意赠给他的;那把特制的八极刀,是他深感八极拳没有代表性器械后,创编八极刀法时,按照自己的尺寸,请人特制的……

这还只是它横切面的故事。从历史的纵向看,刀的故事更加丰富。原始社会,中国已有石刀,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刀,西汉时有了钢刀……一部刀的历史,也是一部文化进程史,刀的象征意义,已经超越了其冷兵器本身。

藏品中值得一提的,是一把八国联军的指挥刀。起初并没有特别留意它,是刘连俊的介绍,让人一下子对这把其貌不扬的刀产生了兴趣。这是一把带着120年岁月积淀的刀,因为年代久远,刀鞘已经锈得几乎断掉,后人加了一道钢箍固定。

这把刀,一下子把人带到了1900年。那是甲午战争之后的第五年,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八国联军悍然入侵,中国陷入到前所未有的灾难中,青县也不例外。那一年,青县山呼庄的王之臣带领沧州义和团发起了抵抗八国联军侵略的斗争。

刘连俊说,已很难证实这把刀的主人和国籍,更无法查证它身上背负了怎样的百年沧桑。可以肯定的是,沧州人好武,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时,很多武者手持钢刀、长枪走上战场,以冷兵器对抗洋人的火枪大炮。结局注定是惨烈的。从此,冷兵器退出军事的舞台。中国人要历经漫长的岁月,才能重新看待过往的一切,包括这些蒙尘已久的冷兵器。

看完刀,再看剑。

在传统观念中,如果说刀是一种常器,剑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但在武者眼中,二者一般无二,都是他们挚爱的兵刃。

刘连俊和儿子收藏的宝剑不少,最有纪念意义的,是一把民国大剑。刘连俊说,它的历史比儿子的年龄还要长,每次看到这把剑,总会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刘连俊自幼习武,13岁已是武艺高强的小小少年。一天,不苟言笑的父亲送给他一把剑。这把剑比普通宝剑长不少,也沉很多。刘连俊拿起一试,竟然舞不起来。父亲鼓励他:“既然喜欢武术,就好好练,什么时候能舞起这把剑,这武术练得才算入了门。”从此,这把剑成了刘连俊练武的一大动力,招式动作之外,更注重基本功的勤学苦练。

十多年后,刘连俊长大成人,与青县公安局干部刘丽芬喜结连理。此时,他武功渐成,已能够舞剑如飞。

结婚当晚,新娘子看到墙上挂着的宝剑,非常吃惊:“这把剑怎么到了你手中?”

刘连俊说:“你认识这把剑?这是十多年前父亲送给我的。”

新娘子笑了:“这把剑原本挂在我家,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我还一直纳闷,不知父亲放到哪儿了,原来到了你手里!”

原来,刘连俊父亲与刘丽芬父亲是朋友。当日刘父到刘丽芬家做客,看到这把剑,就想起了练武的三儿子,于是讨要了来。二人感慨,缘分竟然在十多年前就已定下。

展览馆里,还珍藏着各式各样的冷兵器。很多在诗词戏曲里读到看到的各种兵器,在这里都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李白在《侠客行》里描绘朱亥“救赵挥金槌”,他藏在袖内、击杀大将的金槌什么样?京剧《八大锤》里岳云等四位大将战场上使用的双锤,真的那么大吗?金庸小说中的点穴笔、各种暗器,到底长啥样?庄稼老农的烟袋、出家人的拂尘、书生手中的笛子,怎么也能成兵器?

刘连俊指着一对一尺来长、拳头大小的铁锤说,这就是古人藏在袖子里的铁锤,类似当初朱亥藏在袖内击杀大将的金槌。别看它个头儿不大,但分量不轻,足以迎面击杀对手。

也有个头硕大的双锤,但里面是空心的,用于武术表演,真要是上战场,一下子就被别的武器震断了,属于那种能唬人但不实用的兵器。

还有那些暗器:飞镖、铁筷子、指虎、铁蒺藜……以及手叉、鸳鸯钺、鹅头砍、钩镰枪、流星锤、梢子棍、峨眉刺、点穴针、笛子匕首、竹节铁拐杖、分水刺等,五花八门,样式奇特。

刘连俊说,这些兵器,有的是他和儿子刘伟超习武中使用过的,有的是朋友赠送的,还有一部分是儿子收藏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部分兵器,是他和儿子在创编武术套路中,请人量身定制打造的。比如,盘古王拳中的盘古叟,资料记载有这样一种兵器,但谁也没见过。刘连俊打造出的盘古叟,有古代兵器铁烟袋的样子,又有所创新。他曾凭借盘古叟,在全国武术之乡比赛上不仅赢得金牌,还获得了全场最高分。

除了兵器外,这里还陈列着刘伟超收藏的不少民国时期的武术书籍。

“古人说,不惜千金买宝刀。父亲和我没有别的爱好,就喜欢武术。看到与武术有关的东西,就爱买下来,日积月累,就有了这么多。”刘伟超说,每天练完武到这里走一圈、看一看,能从这些兵器上汲取更多的力量,更能感受到自己担负的传承武术的使命。

2021-01-15 本报记者 杨金丽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103.html 1 父子办起兵器展览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