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5日
第05版:05

行走运河:在阜城遇见“沧州”

本报记者 张徽贞 杨金丽

阜城荀园 王少华 摄

梨园戏台可以隔水听音 王少华 摄

荀园内的小剧场王少华 摄

“突围”雕塑令人震撼王少华 摄

回民支队作战指挥部旧址 陈立新 摄

阜城烈士陵园又叫本斋纪念园王少华 摄

行走大运河,阜城之行是早已有的想法。2020年12月19日,从沧州沿运河一路行至东光,跨过大运河,往西,就到了衡水地界——阜城与东光,只隔一河。

到阜城原本的缘由是:寻访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的出生地。荀慧生曾说:“荀词慧生是我名,河北东光是我家。”东光也有荀慧生纪念馆,但他的出生地谷庄,如今已属阜城。

令人惊讶的是,在阜城一天的行程,我们看到了那么多沧州元素。除了独具匠心的荀园,还有本斋纪念园和回民支队高纪庄红色文化景区。地域界限,在这里失去了阻隔,一切,令人熟悉而亲切。

在荀园走近京剧大师

荀园,是为纪念荀慧生先生而建的。整座园子,玲珑剔透,颇具匠心,一如先生的戏曲艺术风格。

一走进荀园,就有了这样的感觉。一路参观下来,这种感觉愈加强烈。

一座高大巍峨的仿古牌楼,把我们迎进园子,迎面是一尊先生的汉白玉坐像,温雅端庄;那幅一面墙高、镶嵌在玻璃上的大幅剧照,携着幽远深邃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照片制作得别致,有古旧和沧桑的味道,加上荀先生本身特有的气质,单凭照片,京剧的韵味已有了三分。

虽是北方天寒,荀园却仍不失江南园林的韵致。亭台楼阁,曲廊轩窗,精巧的戏台,连路灯也古香古色,绘着荀慧生代表作《红娘》的舞台形象,四面分别是四个不同的形象,可见用心。

荀园内,剧场边,展示的不仅有荀慧生生平和荀派艺术展,还有戏曲人物画展、京剧脸谱展,荀慧生绘画展。这些展览,让人通过荀慧生及其创立的荀派艺术,对京剧、京剧人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看荀慧生的画,会让人生出一个特别的想法:假如他不唱戏,会不会成为一名画家?京剧“四大名旦”梅尚程荀,个个能写会画,且作品很有造诣,都是艺术的通才。他们以及那个时代更多的京剧大师传承创新出的流派纷呈的京剧艺术,本身极具魅力。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京剧,相信会有一种全新的认识。

义务做导游的小姑娘说,荀园建起来后,免费对市民开放,戏迷们每天下午都来这里吹拉弹唱,好不快活。露天戏台和荷花池上、梨树掩映下的亭子戏台常常戏韵悠长,成了阜城一景。“我爸妈是戏迷,他们也常来。”小姑娘笑得灿烂。这一笑,让人看到了荀园的价值。

在荀园,刘连超带着朋友来参观。

刘连超是阜城人,原本在外地经营房地产,现在把事业的重心转回了家乡。在他眼中,这几年阜城变化特别大,除了外在的城建、高楼外,更重要的变化在观念。“不是想建个园子就算,而是真的要把这件事干好。”如今,来了客人,他会发出邀请:“要不要看看我们的荀园?小巧精致,很漂亮的!是京剧大师荀慧生的纪念园!”

马本斋和回民支队被铭记

午后返沧,一路上竟与沧州英烈和红色文化不期而遇。

先是路旁的指示牌显示,前面不远就是本斋纪念园。带着几分惊讶,顺着指示牌寻路前往。

车行纪念园墙外,大家不住感叹,这么大的纪念园!其实,这是阜城烈士陵园,以本斋纪念园命名。陵园内长眠着抗日战争时期,在阜城与日本侵略者血战牺牲的回民支队战士们。苍松翠柏掩映着墓园,旁边建有长亭,亭上红底金字写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亭内伫立的石碑上,镌刻着毛主席题写的“为国牺牲,永垂不朽”8个大字。

满怀敬意轻轻走过安眠的烈士们身边,我们聆听到一个时间跨度近80年的动人故事——

1942年,日军发动“五一”大扫荡。马本斋出奇兵迎着合围日军行进,攻打交河、泊头,成功牵制了日寇主力,完成了为掩护八路军大部队转移而阻击作战的任务,不料却陷于日军包围中。1942年6月2日,回民支队在阜城县高纪庄村浴血奋战,共歼灭日军400余人,最终胜利突围,但部队也损失惨重。

突围战结束后,当地村民王梦北组织村民,含泪就地掩埋了88名烈士。3天后,他和乡亲们配合返回的马本斋将军,将遗体迁葬到村西的一块空地上,为烈士们举行了葬礼。王梦北向马本斋郑重承诺:誓死看护陵园。此后半个世纪,王梦北和儿子王志杰几十年如一日看守陵园,父亡子替,代代传承。守墓之余,他们还不懈追寻烈士姓名,为45名烈士找到家乡。

高纪庄的红色旅游堪称样板

再向东行,恰从高纪庄村穿过,一眼惊艳,连忙下车,就有了不小的震撼。

主路叫作本斋路。路两边,是反映红色历史的浮雕墙,有战争场景,也有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诗作,以及冀中军区回民支队高纪庄“六二突围”牺牲烈士名单,以及部分回民支队队员的简介;村史馆、情深沟、血泪井;作战指挥部旧址、第一枪遗址、突围广场;机枪阵地、敢死队、尖刀连……许多当年突围战的情景被雕塑景点和立体的墙画复原,几步一景;而周围客栈、饭店、旅游商店配置齐全。一些老人在街边闲谈,看见来人见怪不怪。可以想象应是有不少游人来此的。

更有意思的是,拐上另一条街,两边墙上的壁画里,居然看见了另外的沧州名人:晚清名臣张之洞在千顷洼建立庄园研究改造千顷洼方案;布衣将军冯玉祥曾在千顷洼组织植树治理风沙……

尽管对这些历史并不了解,但与沧州有关的文化因子总会打动作为沧州人的我们。同行的摄影师王少华说,这次到阜城,总体感觉是:没拍够,可拍的东西太多了。荀园内的每一个细节,高纪庄的每一处景致,都让他一再流连。

王少华说,长年拍大运河,感到沧州的运河沿线也非常美,变化非常大。但到阜城走一趟,感觉又不同了。阜城曾隶属东光,与沧州历史同源文化同根。不经意间路过的几处文化景点,竟然都和沧州有关。荀慧生出生地固然在谷庄,但马本斋是献县人,红色文化他们一样在做,而且做得很用心。

不得不说,对于马本斋英烈精神与荀慧生戏曲文化的弘扬传承,以及乡村红色旅游,阜城做得足够大气。

2021-01-15 本报记者 张徽贞 杨金丽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104.html 1 行走运河:在阜城遇见“沧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