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5日
第06版:06

失蜡的空壳

高海涛

小天使们是在失蜡的空壳里起飞的。飞出东安村,飞翔在大运河两岸,以及我们目力所及的地方。

那天,在南霞口过运河桥,一进阜城地儿就睡着了。被摇醒时,已在泊头张东安村小广场上了。小广场西有一块石碑,石碑西侧是一条干枯的小河。河里树木茂密,加上树上筛下来的阳光,烘托得石碑越发古老。这样一来,反而让这个叫张东安的小村子,聚足了活力。

比石碑更为古老的,是陈师傅的失蜡铸造法。陈师傅说,失蜡铸造法,起源于商代中晚期的焚失法,也叫熔模法。用蜂蜡做成铸件模型,再用耐火材料填空芯、敷外范。然后烘烤,让蜡模熔化流失,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壳内浇灌金属熔液,物件便铸成了。

陈师傅的介绍,让我想到一路走来的大运河。如果河水是蜂蜡,河堤就是外范;如果大运河是蜂蜡,两岸的城市乡村就是外范;如果沿河的城市乡村是蜂蜡,沿运河城市乡村的人们就是外范。

走了几处宅院,陈师傅才带我们看完失蜡法全部流程。最后那个院子里,摆放着许多成品,特别是那一方队小天使,煞是抢眼。像西安的兵马俑、随州的编钟。

一直在想,把大运河比作一台大型交响乐,最重要的、起关键作用的、最小的那件乐器是什么?或者说,改变山崩走向的那块小石子,在哪里?或者说,成就大事的那个方向性的一闪念,在哪里?不能或者说,只能拿交响乐说事,因为那件最小的乐器,是正确的,美妙的。不像其他,会滑向错误的深渊。

如果说,这件乐器是失蜡法,只是拉近了意义,是失蜡的空壳,就妥帖了。随便拿大运河上具有了精神的“物”或“地”打比方,像小南门、李四维、盘古神,都具足了这种意义。失蜡的空壳如“鬼手”王保合“三仙归洞”的小碗,小南门、李四维、盘古神,就是那三颗跳来蹦去的小球。进出自如,浑然一体。

小时候,来沧州必逛小南门。换句话,就是为了逛小南门才来的沧州。就像逛北京的王府井、天津的劝业场、南京的夫子庙一样。小南门四周,有一圈儿名字奇怪的街巷,像晓市街、缸市街、书铺街、鸡市街、钱铺街、锅市街……

其实,小南门不是一个区域,而是一座城门——迎薰门,小南门是习惯性叫法。马可·波罗沿大运河行走时,这里还是长芦镇。一百多年后,大运河越来越重要,知府贾忠决定把沧州城由旧州迁至大运河畔,最大的码头旁。按当时设计,城西有运河,城东是大水坑,要取城方正,就要把文庙圈进城。可是沧州没出过文状元,文庙不能建在城里。文庙甩在城外,就要缩小城圈或让城西南角凹陷进去。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城西南有一个运河的大急弯,经常决口,城凹陷进去,正可延缓水患。于是,缺了西南角的沧州城就成了“幞头城”。

凹陷进去西南角,正好对着码头,为了方便取水与货物进出,知府贾忠便设置了小南门。于是便有了一个失蜡的空壳。

可以想象,有了这个空壳,先是来了卖菜的、卖肉的、卖针头线脑的。渐渐便多了起来,小摊固定了下来,有了柜台,搭了凉棚。卖缸的、卖书的、卖鸡的、卖锅的也来了,人声鼎沸,开始影响城门车辆的出入了。于是开始规范市场,卖场分类,并向小南门周围规划。再后来,盖起了固定的房子,有了钱铺,各个街也有了规模。时间一长,街道便约定成俗为所卖东西的名字。

后来,又扩散到今天的南湖一带,成了“大集区”,别处五天一集,沧州天天是集。时间叠加,“小南门”商圈儿体量逐渐增大,辐射到了大运河两岸的其他市镇乡村。一直到现在,“华北”“同天”“荣盛”“明珠”等多个商圈儿,都有“小南门”遗风。谁又能说,黄骅信誉楼、肃宁淘宝、南皮信合现象,不是“小南门”的衍生呢?像“王府井”“劝业场”“夫子庙”一样,“小南门”已成为城市繁华与创新理念的代名词。

门,这个失蜡的空壳,铸出的是“小南门”的新理念。

李四维,由“围”而“维”,“围”是敷外范,“维”就是失蜡的空壳。这个空壳,应该是庄子所谓的混沌那么大的空壳。

李四维是东光县大运河边上的小村庄。从地图上看,这个小村庄坐落在沧州段大运河最深的弯里。大运河到了这里往西弯了三弯,又往东弯了三弯才出来。

1404年,一位叫李四的汉子,携妻带子,由吕梁山出发,越过太行山,过了坦荡的华北大平原。餐风饮露,昼夜兼程,无目标地不停前行,一望无际的平原,留下他们没有安全感的足迹。终于,他们发现了这个深深的“运河套”,瞬间完成了与天地之灵的沟通。放下破旧的行囊,筑土为墙,折木为梁,扎下了劳作不已、生生不息的深根。因为接受着大运河的拥抱,高高岸堤恰似围墙。又因为在遥远的故乡,常以“围”称谓村庄,于是一个叫“李四围”的村庄诞生了。不知道是哪一位先人,不满久久陷人于艰难和贫苦的围困,将“围”改作“维”,既保留了“围”的发音,更虔诚地种下了广系八方、延绵不绝的希望。

一个“全围”的、由藤条筐蝉蜕而来,叫纸箱的东西。开始用它装梨、苹果等水果。后来开始装米、面等粮食,还有蔬菜。是吃食,它都能装。再后来,网购遍布,纸箱变着花样地风靡了世界。

李四维村有一个叫李鑫的汉子,很早就发现了这一商机。开始在浙江销售纸箱刀具,后来回到李四维生产纸箱刀具。渐渐办起了自己的纸箱机械厂,生产整机,并带动起大运河东105国道,东光县城至连镇段十公里两侧,一家挨一家的纸箱机械厂。经过痛苦的分娩,李鑫的纸箱机械厂走出了家庭作坊模式,成立了东光县纸箱机械协会,每年在东光召开一次国际性的纸箱机械博览会,现在已十四届了。“突围”出恶意的同业竞争阶段。就在大运河沧州段最深的这个弯里,冲出了一个“中国纸箱机械产业基地”,在全国同行业中群体规模最大、产品品种最全、市场覆盖面最广、产品性价比最优、发展速度最快,产品销往全国和全球八十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用户的青睐。

盘古,是一种精神。盘点过去,成就新生。也是失蜡的母本。

中国神话,越是大神出来的时间越晚。盘古能出在青县,因为青县曾经是渤海岸,而且是禹贡大河的入海口。盘古庙、盘古井,就是大禹治水时发现的。

某种意义上说,青县自古就是北京、天津的“小南门”。

明清时,从大运河进京的红木,首先停放在青县,一来怕东南的瘟疫病毒附在木头上;二点红木做家具前要用很长的时间风干。于是红木家具制造业,便在青县流传了下来。如今,走在流河镇的路上,到处都是红木家具工厂。

青县司马庄停车场、流河火锅鸡店门口,挂北京、天津车牌的旅游大巴和私家车随处可见。

青县集中种菜的历史,也可追溯到明清时期。当时,青县就是贡菜生产基地。现在,青县每年向京津输送优质蔬菜达一百多万吨。正如当地流行的那句话,“早晨青县棚中菜,午间京津盘中餐”。

一位青县菜农说:“一亩园胜过十亩田。青县人能够选择种菜不种田,一定程度上是大运河长期的滋养,带给了当地更优良、肥沃的水土条件。”

在大运河红木小镇的大运红木文化馆里,听到对榫卯的介绍:榫卯被称作红木家具的“灵魂”,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家具的精粹。木构件上凸出的榫头与凹进去的卯眼,简单地咬合,使得木构件结合在一起。由于连接构件的形态不同,由此衍生出千变万化的组合方式,使红木家具达到功能与结构的完美统一。

难道“榫卯”不是南运河的“灵魂”?杂技、小吃、谢家坝、纸箱机械、铸造、文创园、无不都是南运河的榫榫卯卯。无不都是大运河失蜡的空壳里飞出来的小天使。

2021-01-15 高海涛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105.html 1 失蜡的空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