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9日
第06版:06

何宝藏的“宝藏”

本报记者 杨静然 本报通讯员 刘艳宇

锈迹斑驳的纪念章、纸页枯黄的军功证书……这些“上了年纪”的物件,是黄骅市羊二庄镇何小庄村民何宝藏珍藏了大半生的“宝贝”。在他看来,这些物件甚至比生命还重要。

纪念章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走进91岁老兵何宝藏的家,聆听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以及一枚枚纪念章背后的故事。

数次困境 死里逃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伴随着胜利的号角,何宝藏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由于我有一些文化基础,入伍后,一直做文教和宣传工作。”在随后的训练里,他不但掌握了更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学习了作战技能。

1951年6月,朝鲜战场已经硝烟弥漫,何宝藏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67军某连奉命入朝。

“刚入朝时,并没有遭遇太多阻力,但随着部队向战场不断挺进,遭遇的空中轰炸越来越频繁。”他说,部队白天隐蔽,晚上行军,战士们不能点火把,汽车不能开车灯,只能摸黑前进。

不久,何宝藏被调到了后勤连队,负责物资的供应运输。那时,物资运输设备在美方空军的打击下损失惨重,多数物资只能靠人工搬运。为了保障前线的供给,他和战友要翻越一座座山送达前线。但人工运输也常常令他们陷入险境。

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何宝藏在行进途中被美军飞机发现,飞机的轰鸣声、密集的枪弹声瞬间在他的头顶上空响起。

“快!寻找掩护物躲起来。”一声令下,他与战友们冲进一片丛林,四散开来。在密林深处,他发现了一块巨石,迅速将地上的树枝和树叶盖在身上,蜷缩在巨石后面。那一晚,他牵着两匹战马彻夜未眠。

“当时的枪弹如下雨一般向地上砸来,差点丢了命。”何宝藏激动地说,爆炸的弹坑大约有2米多深、4米多宽,离自己躲藏的巨石不远。

这样惊心动魄的场面,他已经记不清经历了多少次,幸运的是,每次都死里逃生。

血与火中 更加坚强

何宝藏回忆,1951年10月中旬,联合国军发起秋季攻势,67军坚守的朝鲜中线金城地区遭遇敌军的凶猛攻击。10月13日,美军动用4个师,正面发起猛攻,坦克、榴弹炮、飞机齐出动,一天之内数万发炮弹砸在我军阵地上。经过三昼夜的艰苦鏖战,美军只突破了我军防线两公里。此后美军改全线突击为逐次重点攻击,集中空、炮、坦火力反复杀伤志愿军守军,步步推进。

“残酷的战斗日日延续,给后勤保障工作造成更大的压力。这次战斗持续了11天,我军牢牢地守住了阵地,共杀伤美韩军2.3万余人,击毁坦克39辆。我虽然没有亲手杀敌,但打了胜仗也令我十分振奋。”他说。

1953年5月,志愿军发起夏季反击战役。何宝藏所在的67军一阶段作战6次,歼敌1795人,推进阵地1.5平方公里。二阶段激战46小时歼灭韩军第21团攻占全部阵地。战后,中朝联合司令部通报表扬“67军反击座首洞南山阵地打得好”。

“我当时是后勤兵,在这几次战役中,负责为前方提供物资保障。战事吃紧,运输战线长,运输车辆损失很大,前线物资供给很困难,我们就背着炸药和子弹一趟趟地往前线运。”

1953年7月,敌我双方签订停战协议。

“停战的那一刻实在太高兴了,我们把所有房间都点上蜡烛,防空洞门口的遮光布也掀起来,终于不再害怕暴露目标了!”老人说。

昔日战友 一生难忘

1954年9月,上级安排何宝藏从朝鲜归国,可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许多战友却永远地留在了朝鲜。

1957年,何宝藏退伍后回到老家黄骅市羊二庄镇何小庄,过着普通农人的生活。

这么多年来,他总忘不了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们。他说,自己最初所在的连队共一百多人,回国时仅剩30来人,那些战友的英魂留在了朝鲜,留在了异国他乡,很让人伤感。

一样的明月,一样的繁星,只是已经天人永隔……

如今,何宝藏与儿子一起生活,虽已91岁高龄,但精神矍铄,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姿态。每天看报纸看新闻,关注国家大事。

“战友们在艰苦的环境里抛头洒血,换来如今国家的繁荣安定,换来千万个家庭幸福安宁,我有幸见证了这一切。我想告诉他们,安息吧亲爱的战友们,你们永垂不朽!”说着,老人泪眼婆娑。

2021-01-19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363.html 1 何宝藏的“宝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