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静然
留住记忆的方式有很多种,对王志安而言,收藏泥模子是令他最着迷的一种。
运河区62岁的王志安,是泥模子的收藏爱好者。20多年的时间里,他积攒了近2000个泥模子。
他说,泥模子不仅造型精美,还承载了他的童年记忆。每每把玩观赏,浮躁的心便瞬间沉静下来。
挥之不去的记忆
王志安的工作室坐落在市区中心商业圈附近的写字楼里,与临街川流不息的热闹相比,这里要安静得多。
房门打开,工作室一侧的柜子里整齐摆放着各种样式的泥模子。每个泥模子直径大约5至7厘米,三四毫米厚,正面是凹下去的图案。雕刻精美的花朵、灵动可爱的金鱼、手持金箍棒的孙悟空、舞动刀剑的武者……当他从柜子里小心翼翼地拿出形状奇特的泥模子时,记者忍不住惊叹,小小的泥模花样竟如此丰富。
王志安与泥模子结缘和他的童年有关。他出生在吴桥县何庄乡经历王园子村,祖父家是当地有名的望族。在他的记忆里,王家人世代经商,家境殷实。文玩摆设、古色古香的家具耳濡目染着儿时的王志安,以至于长大后,这份情结常常令他魂牵梦绕。
“经常梦到在爷爷家的宅子里面跑,青砖瓦房里尽是石雕、木刻的家具摆设。”他说。
一次出差,工作结束后他去当地的旧货市场闲逛,无意中邂逅了泥模子,便将它们买回家中收藏起来。
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王志安像着魔一般爱上了收藏泥模子。
童年玩具成藏品
“现在提起泥模子,不仅城市里的孩子不知道,恐怕连农村里的孩子十有八九也不一定知道了。”王志安笑着说,泥模子,是用泥巴印制各种图案的儿童玩具,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深受小朋友的喜爱,男孩子更是情有独钟。
他回忆,小时候,有个大爷每天推着小车,走村串巷,一边走一边叫卖“洋娃娃、泥蛋哨子,废旧烂铁换印模子”。小推车用铁丝编织成网状罩子,里面有小孩儿们玩的泥模、泥娃娃、泥口哨,小学生用的铅笔、小刀、橡皮、写字本、铅笔盒,还有老大娘用的针头线脑等等。小朋友最喜欢,买的最多的还是泥模子。
“回到家后,就去附近的河边挖泥,把泥轻轻地按压进模子当中,再翻过来小心地磕出,一个神情毕肖的印画就做出来了。”儿时的童趣在王志安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每一件都有故事
“时代变了,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越来越好的同时,许多老物件、旧场景却渐渐消失了。”从小在农村长大的王志安对此感触颇深,他走街串巷,没事就跑旧货市场,试图留住童年美好的回忆。
后来有了车,他又跑到山东、天津、山西,把各式各样的泥模子载回家。他觉得,一看到泥模子就会有种莫名的亲切感,心也跟着沉静下来。
收藏的泥模子越来越多,从几个到了上千个。为了保护这些藏品,他专门腾出家里的一间屋子精心整理摆放。
在王志安的藏品中,还有一些老物件,虎头鞋帽、老课本、旧圆规、三角板等。“b是玻,反6是d,两门摸m,拐棍佛f……”一本1959年的小学课本里,透过缭乱的笔记,依稀可以看到当时孩子们为了学拼音下的功夫。打开一个旧文具盒,一侧是写得整整齐齐的九九乘法口诀。
如今,王志安随儿子生活在上海的时间比较多,在当地观看多个展览后他冒出想法:不如把自己的藏品也拿出来展览一下。随后,在上海市闵行区收藏协会的帮助下,王志安的近百件藏品空降上海,在上海基层党群中心等4个地方轮流展览。这也更加坚定了他的收藏之路。
几乎每件藏品的背后都有很多故事,而王志安愿意把这些故事都收藏起来。
“一个泥模子、旧文具盒值不了几个钱,但你给多少钱我都不会卖。”王志安打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