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2日
第05版:05

国立一中&华北城工部

这两个地方有关联?

本报记者 杨金丽

国立一中&华北城工部

昨天,致力于国立一中研究的沧州市八中老师李永翔,给记者讲述了他的新发现:国立一中学生毕业后,曾通过泊头城工部到解放区华北联合大学读书,并在那里见到了校友。

国立一中,与泊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华北城工部,是泊头著名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这两者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记者进行了采访。

通过李永翔,记者看到了国立一中师范部学生刘树滋的这篇回忆文章。文章中讲述了他从国立一中师范部毕业后,恰逢抗战胜利,他一路辗转,从陕西城固回到冀东故乡的经历。他考取了位于天津的河北省立法商学院。上学期间,结识了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坚定了到解放区去的信念。

他按照既定的路线,独自一人乘火车,在唐官屯附近下车,步行到达沧州,直奔接头地点——铁路道口的一间小屋。一个黑黑高高工人模样的人走上来,和他对上了暗号,第二天带他来到了泊头。下面是刘树滋文章中记述的内容:

在一个大院子里,罗云同志(解放后任天津市妇联主席、市科委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晚饭也是在院子里吃的,有很多人,大部分是学生模样的,但彼此间很少交谈,也不让独自出院子。晚间乘卡车向石门(即石家庄)驶去,上午到达,稍事休息,这群青年男女就走向了华北联合大学所在地——正定。

大学在天主教堂内,是解放区当时最高的学府。院子很大,种了不少萝卜等蔬菜。校长是老革命家、教育家吴玉章。在他周围团结了许多知名的学者教授,吸引了大批有志青年。经过短期教育培养,向政府、军队等部门输送了不少干部,在学校遇到了国立一中师十班的张希伊和平津的同学。

为了避免敌人的轰炸突袭,学校后来向邢台转移。

李永翔说,看到这里他眼前一亮:文中提到的泊头那个大院,会不会是华北城工部?

没有更多的线索,只能上网搜罗云的情况。

百度上显示,罗云,女,原名张云襄,曾用名张化一,河北省深县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原中共天津市顾问委员会常委,天津市科委原主任、党组书记,原天津市妇联执行委员会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区妇联会宣传委员,开创了冀中地区妇幼卫生工作的先河;后调冀中区城工部工作,在城市学生知识分子中做了大量很有成效的工作……

信息对上了,刘树滋遇到的罗云,曾在冀中区城工部工作,但是,冀中区城工部就是华北城工部吗?

李永翔联系到华北城工部遗址管理处负责人哈主任。他介绍,罗云当时在华北城工部工作,主要负责接待知识分子和进步青年学生。当时城工部转移了大量知识青年,但是没有留下名单。

国立一中与泊头发生联系,要追溯到1937年。“七七事变”后,泊师校长杨玉如带领师生及书籍、仪器、档案沿运河南下,到达河南后,与南下的多所河北学校一起,创办了国立一中,杨玉如任校长。当时,杨玉如和师生们从泊师到运河搬运教具时,路过这座山西风格的建筑。11年后,这座建筑成为华北城工部的办公所在地。内战爆发,杨玉如难以带领师生返回泊头,毕业的学生们却回到了家乡。这座曾目睹泊师南撤的建筑,再一次敞开怀抱接纳了学生们。

记者联系了泊头市文史学者范凤池。他肯定地说,刘树滋去的大院,就是华北城工部。他还透露了一个信息:城工部的房子,就是泊师建校时的教室。他介绍,1948年2月至12月,华北城工部移驻泊头,为平津战役的胜利进行各项工作。主要工作有:收集平津方面的情报;培训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学生;接纳转移民主人士到解放区。

当时很多学生通过城工部被转移到华北联合大学。后来这批学生中一部分加入解放军,一部分进入政府各部门。平津解放后,担当了保卫平津、建设平津的任务。他还介绍,城工部的部长是刘仁,其他负责人还有杨英、荣高棠等。杨英的妻子就是罗云。天津解放后,杨英和罗云受命赶赴天津,参与了天津接管工作。

李永翔说,国立一中还有学生上了华北联合大学,校长杨玉如的儿子杨西岩就是其中之一。原来他以为杨西岩是从城固毕业后直接考的这所学校,现在看来不太可能。华北联合大学是解放区的最高学府,如果想上,只能由党的地下组织将其转移到解放区才行。

抗战胜利后,杨玉如一直有个心愿:把“七七事变”后带出去的师生们重新带回河北、带回泊头。不久内战爆发,返回泊头已不可能。但学生毕业后,是要返回家乡的。国立一中是由抗战中的河北师生们创办的,其中就有不少泊头、沧州、河间人。当时,国立一中地下党组织很活跃,学生们思想上或多或少倾向共产主义。我们无法获得更多的资料,但通过刘树滋的文章可以猜想,学生们返回家乡后,看到抗战虽然胜利了,但家乡依然千疮百孔,更加坚定了奔赴解放区的决心。而华北城工部就位于泊头,找到了这里,就找到了通向革命的方向。

2021-01-22 本报记者 杨金丽 国立一中&华北城工部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774.html 1 这两个地方有关联?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