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2日
第05版:05

96岁老人 画录美好瞬间

本报记者 杨金丽

魏志广 摄

在新华区泰康医养中医院,96岁的张云山老人正坐在床边,端详着自己画的一幅幅素描。

“这是我最崇拜的毛主席,这是年轻时候的我,这是我们那个年代男孩子心目中的女神……”

张云山是一名离休干部,1947年参军,参加过青沧战役,后来一直在沧州卫生系统工作。走过近一个世纪,历经风风雨雨,老人用画笔记录了心中无数美好的瞬间。

参加青沧战役

1925年,张云山出生在沧县刘家庙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七七事变”那年,他刚12岁,就经历了日寇入侵、山河破碎的亡国之痛。日军占领沧县后,刘家庙小学解散了,张云山失了学,只能在家务农。压迫有多大,反抗就有多大。17岁时,他瞒着家人参加了共产党办的学校,跟着老师写标语、宣传抗日。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又挑起了内战。1947年,在轰轰烈烈的大参军热潮中,张云山也参加了解放军。不久,他被抽调成为渤海一分区卫生训练队的一名卫生战士,负责抢救伤员。

当年6月12日,青沧战役打响了。张云山跟随大部队参加了强渡捷地减河、突破城垣、解放沧州的战斗。

“青沧战役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原来国民党认为咱武器装备落后,只要凭借城墙大炮,就能高枕无忧。哪知道,朱德总司令亲自指挥,晋察冀野战军、渤海区、冀中区各部队全力配合,犹如神兵天降,杀得国民党溃不成军!”张云山说,14日傍晚,对沧县城总攻开始后,突降暴雨,遍地积水,道路泥泞。各攻城部队在炮火支援下冒雨奋勇攻城。战斗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晨,沧县城守敌被各路解放大军全部歼灭。当时雨过天晴,沧县城上空朝霞满天,非常漂亮。当时,他们埋伏在沧县城东门外,专抓从此逃跑的国民党官兵。

投身卫生事业

沧州解放后,张云山调到沧县卫生局工作,后又调到地区防疫站,从此奋战在医疗战线。

1965年,海兴县建县。40岁的张云山再次被委派到海兴参与卫生事业创建工作。从那以后,他把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了海兴卫生事业,为海兴人民的生命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云山一辈子只图干事,不图名利。在海兴县防疫站站长的位置上,他一干多年,直到离休,享受县级待遇。

1952年,27岁的张云山到南京进行了3个月的卫生培训。培训地点在新街口附近,没事儿的时候,他常去那里闲逛。几个画像的摊子吸引了他的目光。看着一个人的形象那么清晰地呈现在画纸上,张云山心生好奇,暗想:“要是我也能学会画画该多好!”从那以后,一有时间,他就到画像摊位前驻足,看人家画像,其实是在暗暗偷艺。回去后,他就照着同学们画。画不下去了,再跑去偷着学……如此反复,3个月后,已能画简单的人物画像。

画录美好生活

有了画笔作伴,张云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色彩。看见什么,他都爱画下来;没有老师,自己买来画册照着临摹,一来二去,竟然无师自通,山水人物,在他笔下都像模像样,甚至栩栩如生起来。

张云山天性恬淡,爱上画画后,世界仿佛给他打开了一个新的出口。年轻时到祖国各地出差,那个年代相机还很少见,他就用画笔记录看到的一切。福建永安茅坪、还有安徽、浙江各地,名山大川,不同风情,都融入到他的画作中。

张云山特别崇敬毛主席,画了不少毛主席像。其中一幅的创作时间,他还记忆犹新:“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1969年4月25日,我终于完成了这幅毛主席像。当时特别高兴。”这幅画,也是老人的代表作,无论身在何地,都带在身边。

上岁数后,老人选择住进养老机构,儿女们每逢周末赶来看望,一家人其乐融融。“进养老机构这是大势所趋,自己活得洒脱,也给孩子们减少麻烦。”老人乐呵呵地直夸泰康医养中医院吃得好、住得好、照顾得也好,医养结合,特别适合养老。说着说着,又指向自己的那些画。

这些画,有山水有人物,装裱在镜框内,被老人宝贝似的带在身边。老人房中有两张床,一张自己睡,另外一张专门放画。其中两幅画,是老人照着年轻时自己的照片画的。画中的张云山,朝气蓬勃,英姿飒爽。老人说,清晨起床,睁开眼就看见年轻时候的自己,一天都是美好的。

2021-01-22 本报记者 杨金丽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1775.html 1 96岁老人 画录美好瞬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