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27日
第06版:06

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骅面花制作技艺产业化、链条化发展,致力于讲好面花文化故事,这些年,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孙建军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面花梦”,并用产业帮助残障人群致富增收——

面花开出“年味产业”

■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任振宇 刘 震

创新为魂

老手艺做出新花样

走进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几位面点师傅正忙得热火朝天。

“快过年啦,现在正是最忙的时候,过年吃面花是俺们黄骅的传统节日习俗,很多顾客提前两三个月就开始预订了,供不应求。”孙建军笑着说。

孙建军是黄骅市官庄乡郭庄村人。小时候,每到春节前夕,他的母亲就会把面花模子拿出来,变戏法似的,把一个个面团“变”成栩栩如生的动物面花。在少年孙建军的心中,好看又筋道的面花,是他儿时过年最大的期盼。

为了找回儿时的味道,2012年,孙建军在黄骅市城西工业区,建起制作面花的手工作坊,立志让面花“出阁闯天下”。

传承原汁原味的面花制作技艺,保障面花的品质,面粉质量是第一关。

“黄骅面花为啥不粘口、筋道、越嚼越香?就是因为用的是本地的旱碱麦。俺们选用的就是本地旱碱麦磨制的‘麦芯粉’,可以说是优中选优。”孙建军笑着说道。

其间,从家庭小作坊到产业化生产,这条路孙建军走得并不轻松。

这些年,他先后投入近千万元,一次次革新机器设备,一次次实验,攻克了存储、老肥工业化生产等关键技术与设备的多项难点和瓶颈,让面花的制作技术实现了流水线量产与手工制作的完美融合。

在沿用老肥发面、手工磕花等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孙建军还在面花外形、材质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推出了独具特色的海鲜面花系列、十二生肖系列等,并相继推出了儿童、礼品、婚宴、寿诞、生辰、节日、节气和私人定制等创新型面花美食,让这项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如今,这些独具创意的面花已成功打入了沧州、天津、北京等地的市场,还带动起当地旱碱麦种植、加工等产业环节。

传承技艺

讲好面花文化故事

瞧起来好看,吃起来留香,在帝鉴,视觉和味觉的双重满足还不够。孙建军要品味的,还有面花蕴含的“文化大餐”。

“相传永乐二年,穷苦村民自山西洪洞迁徙至此,在渤海之滨扎根繁衍。由于本地土质盐碱,粮食产量低,人们食不果腹、朝不保夕,面粉尤为珍贵。逢年过节,祭拜神灵祖先,拿不出像样的供品,人们便用平时舍不得吃的面食,蒸制成鸡、鱼、麦垛、刺猬等形状的面食,敬奉祖先,祈求来年五谷丰登。”说起面花的历史,孙建军如数家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面花不再局限于年节祭祀活动。后来,能工巧匠制作出木质模子,现在已成为家家户户过年的‘必需品’。”

“当黄骅小麦遇到非遗技艺,我们做的是文化,顾客品的是乡愁。”孙建军的想法明晰。“我们就是要把这个民俗文化传承下去,而发展,就是最好的传承。”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骅面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这些年,孙建军在致力于将这项传统制作技艺发扬光大的同时,也一直致力于传播面花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北方特色面食食品蕴含的文化和故事。

去年10月,孙建军还带着面花登上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七彩龙娃》栏目。活动现场,孙建军为孩子们讲述了面花文化,孩子们向孙建军学习制作面花,边学边体验,感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面花在现代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媒体的宣传,可以让更多朋友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了解到面花文化,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孙建军说道。

带动辐射

助残疾人群实现人生价值

一个20克的果蔬面花能卖到5元钱,春节期间面花日出货量达到9000余枚……如今,帝鉴面花走上了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孙建军还不忘发挥产业的辐射能力,带动更多人靠面花致富。

创业伊始,他便力所能及帮助残障人群,积极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

王荣明是帝鉴的厨师,30多岁时,一场车祸夺去了他本来健康的身体,腰上打了钢板,腿部得了栓塞,别说干重活了,连走路都得扶着。从天而降的灾难改变的不仅是王荣明自己的人生,也让这个原本富裕的家庭成为了低保户。

孙建军得知后,邀请王荣明来到帝鉴,“干些力所能及的活,企业也没什么负担,对王大哥也是种帮助。”孙建军说道。对于现在的生活,王荣明又满意又感激:“在帝鉴干了五六年,包吃包住,一个月赚3000多元,我都快60岁了,这个工资不低,要是没有帝鉴,还真不知道去干些什么。”

多年来,孙建军一直秉承企业招工对下岗人员和残疾人倾斜优先、待遇优厚的原则,并成立了非遗扶贫工坊。这些年,帝鉴公司先后安置下岗工人和残疾人就业20余人、助残70余人。今年,由于在帮助残疾人就业方面贡献突出,“工坊”再获我市相关部门表彰授牌。

“作为一名企业经营者,肩负着一定的社会使命,我一定尽自己所能为残障人群提供就业岗位,帮他们实现人生价值。”孙建军说。

不仅如此,产业化发展延伸出的“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更是让不少在地里刨食的农户有了稳定收入。

“产业是需要一直坚持下去的,我有信心也有决心把这项事业一直做下去,同时,我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够参与进来,大家一起来把这个年味产业做大做强。”孙建军殷切地说。

2021-01-27 ■ 本报记者 宁美红 本报通讯员 任振宇 刘 震 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骅面花制作技艺产业化、链条化发展,致力于讲好面花文化故事,这些年,河北帝鉴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孙建军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面花梦”,并用产业帮助残障人群致富增收——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2172.html 1 面花开出“年味产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