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梦鹤
又是一年草莓红,随着棚中的果实逐渐成熟,贾晓禹愈发忙碌。每天,他不是起早摘果,就是忙着发货。“现在生活水平好了,大伙儿都愿吃地头上新摘的,可每天熟的草莓就那么多,供不上卖。”
贾晓禹是吴桥县和兴源草莓采摘园的负责人。让市民争相竞购的草莓,正是他和爱人郭海芹从2014年就开始探索种植的。为何他的草莓火到一“莓”难求?日前,记者来到采摘园,一探究竟——
淘出好品种
色香味俱全
清晨9点,到达位于吴桥杂技大世界旁的采摘园时,贾晓禹正忙着给草莓秧苗打叶。
排排畦垄上,悬着一簇簇白里透红的草莓,在片片绿叶的映衬下娇艳欲滴,连空气中都是淡淡的香甜味。
“闻着香,吃起来更香。别看俺多年种草莓,自己都吃不够。”贾晓禹笑侃道。
“这边是章姬。香味浓、口感好,柔软多汁,这个品种不耐运输,比较适合做采摘。”穿行在棚里,他熟练介绍着。“这几垄是红颜。这个品种果型大,熟了后鲜红漂亮,装到篮里可好看了。吃起来也是软、甜、香的。”
行至一处,翠绿叶下,果实粉白,在红草莓的“海洋”里甚是亮眼。
“这是‘白雪公主’。它可是个‘网红’,不少人都觉得特别新鲜,专门奔着它来。它不光果皮是白的,果肉也是乳白色的,吃起来有一点儿黄桃味。”
再向前,眼前虽还是红色草莓,但听贾晓禹说,又是另一个品种。“你看,这果是不是比前面的大一些?这是香野,不光果型大,口感好,产量也高。”
在棚里走了一圈,听贾晓禹介绍着,有些目不暇接,不禁感叹:“为了一颗好草莓,你真是花了心思。”
谁知他爽朗笑道:“这才到哪儿啊?每年俺们去买苗,都要试种十几个品种呢。”
丹霞、圣诞红、甜宝、桃熏……这些年,为了追求这一口莓香,每年在淘品种上,他们着实下了功夫。
如今,棚里种植的虽是大浪淘沙后的“珍珠”,但贾晓禹还不打算停下“尝鲜”新品的脚步。“有新品、有特色,才能有人气。”
探索新技术
管理精细化
淘来优质品种,贾晓禹没有高枕无忧。要想让草莓有好品质,精细管理更必不可少。
挑选优质种苗,是开启种植之路的第一步。前些年,他可没少在这方面跌跟头。
“印象最深的是2015年,从人家育苗基地定了十几万株苗。没想到,都是雨季泡过水的苗,种了没几天,都害了菌病,死光了。”那一年,他接连补种了两回,用了36万棵种苗,才走上了种植正轨。
吸取教训,每年订苗时,他都要亲自去育苗基地筛苗。今年,他还自己尝试着育起种苗。“自己育苗,费用可降低一半,苗的品质也更有保障。”
优质种苗有了,定植前,起垄时,添加农家肥更是必不可少的。腐熟后的猪粪、羊粪等农家肥与土壤充分融合,成了秧苗生长的营养库。虽然这一项成本投入不少,但每年贾晓禹都不含糊,一定保证营养足质足量。
生长时期,沟施豆粕、芝麻酱也是不能少的管理步骤。草莓长得又大、又红、又甜,少不了豆粕、芝麻酱的功劳。
定期喷施叶面肥,也是精细管理的关键。不同于其他地方,贾晓禹选择的叶面肥是发酵后的牛奶配置而成。他说,这样不仅可增强植株的营养活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更能提高草莓的口感和品质。
蜜蜂授粉、生物治菌……为了一颗优质草莓,贾晓禹的探索还不少。听说哪里有好技术,他和爱人不惧远途、不辞辛苦也要去考察、学习,脚步遍布辽宁、山东、江苏等地。
去年,他还为棚里的草莓申请了绿色产品认证。认证中,检测机构将对种植基地的空气、土壤、水源及种植管理中使用的药、肥等进行多次检测,标准严苛。
贾晓禹却并不怵头:“其实这些年,俺们一直朝着绿色标准来种草莓。这次,按照认证的标准再精细管理,也是一件好事。”他期待着,明年自己的草莓能摘下“绿”字牌。
转型闯线上
代理直播忙
草莓丰收,贾晓禹喜上眉梢,干活儿也愈发带劲儿,更让他高兴的还有不时作响的电话。
“晓禹,咱草莓熟了吗?过两天俺们过去,能摘到果不?”“晓禹,明天给我摘出25公斤果吧,8点我开车过去。”……电话里,不是打听着要来采摘的,就是着急下单的。
长得好,卖得快,自2014年成立,和兴源的发展一度让人“眼红”。为啥它这儿的草莓就能畅销无阻?究其原因,除了品质优秀外,贾晓禹的敢闯敢拼,是制胜因素。
前些年,采摘经济尚处于萌芽之时,贾晓禹小两口就想到了去小区门口发传单、请人品尝草莓,靠地推吸引人流。为了吸引更多人主动上门采摘,郭海芹还为不少幼儿园、骑行团队策划活动方案,在棚里装上WiFi,让大伙儿边摘、边晒,草莓迅速走红吴桥人的朋友圈。
去年,始料不及的疫情,更教会了贾晓禹如何经商。那段时间,人们不能出门购物,采摘园的草莓也一度滞销。仅两三天时间,棚里就积压了几千斤草莓。
“既然人们出不了门,那咱们就主动送货。”他和郭海芹商量了一番,决定主动转型,可人力不足的难题又摆在眼前。思来想去,刷屏朋友圈的微商助他们开启了线上的大门。
“原先我们在吴桥县城发展过一个代理,但是咱这草莓在线下卖得就不错,那时心思就没往线上放。疫情期间,各地农产品推行线上无接触配送,俺们也顺势转型,又在东光县城和衡水景县招募了几位市场资源广泛的代理。”没想到,正是这个支点,撬动了草莓销量。
向各代理统一销售价格、趁节日统一促销活动……一时间,代理销果的模式走上了快车道。多的时候,一天可销售千斤草莓。
把手机当成新农具,郭海芹还玩转直播。管理秧苗、草莓采摘、代理收货……采摘园的日常就是她最好的素材。“别看平台上只有几百粉丝,但这一个人背后,就是一个朋友圈,也许就能带动不小的销量。”
互联网的便利,轻松帮他们打破地域界限。如今,采摘园的草莓已“走红”周边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