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拐进村里,迎面开来一辆车,王双海高兴地摇下车窗打招呼。相向驶去,摇上车窗,他不禁调高车内音响,“笑意写在脸上,哼一曲乡居小唱,任思绪在晚风中飞扬……”此时,心情正如歌中所唱的那样,他不由跟着哼唱起来。
王双海是河间市诗经村镇东诗经村党支部书记。两年前,他刚上任时,心情可没这么轻快。垃圾、柴草堆得满处都是;你家宅基往外扩一点儿,他家也照做,路挤得越来越窄,连拐弯都费劲,更别提错车了;村里没个厂子,大伙儿在地里忙活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每次王双海在村里转悠,越转心情越沉重。“怎样让村庄振兴?”脑中浮现的问号,一次次让他深陷苦恼。
“连村子都进不去,还谈何发展?”三番五次被别人戳脊梁骨,他不但没有垂头丧气,反而悟出了理儿:“老话讲,要致富,先修路。先从路上‘开刀’!”
想象得虽好,可他在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会上一提,却被泼了冷水。“村里没有集体经济,修路的钱怎样解决?”“修路就得刨树、切宅基,谁家能同意?”……“话是这个理,大伙儿就甘愿咱村这么破下去吗?”火压了半天,王双海还是没控制住情绪,他拍着桌子嚷了一嗓子:“再难,这路也得修!”
转过天,他就带头入户做工作。“别人家的树不刨,凭啥让俺刨?”“别人家的宅基不切,凭啥切俺家的?”阻力在想象之中。“你家小子都快30了,到现在还没结婚,是不是一提咱村,人家姑娘就不同意?”“一到下雨天,出来进去都是泥,连车子都没法骑。”王双海句句话戳中乡亲们心里的痛点,也燃起了大伙儿心中向往美好生活的那团火。
村民李夫义主动把10多棵龙爪槐刨了,还把扩出去的台阶拆了,“俺家住在村口,必须得带头”。
村民李书礼找到王双海:“俺家宅基碍事的话,你们看着切就行。”
住在村委会附近的刘根祥,主动把门口一棵长了几十年的老槐树刨了,“修路是为大伙儿好,这树俺必须刨”。
大伙儿的支持,让王双海的干劲更足了。他到处跑资金,如今,东诗经村的主道路硬化了一半以上,路畅通了,村民们的心也拧成了一股绳。村里清垃圾,抢着出义务工;谁家有困难,抢着出力,修路修出了村庄的一团和气,一团正气。
路修好了,怎样盘活土地,带领村民致富,成为东诗经村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全村7000多亩土地,若流转起来搞苗木种植,既能绿化村庄,村民还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外出打工,可谓一举多得。王双海外出取经回来有了新思路。如今,村里引进绿化公司,300多亩土地种上了红枫、白蜡和黄杨球。
村庄发展,既要颜值,也不能丢了内涵。东诗经村因毛亨、毛苌在此传《诗经》而得名。如何传承弘扬诗经文化,为村庄发展提神?随着东诗经村被列入河间诗经文化小镇建设范围,王双海思路更开阔了。定期举办诗经文化书画展;鹿鸣路、鸳鸯街、振鹭胡同……村里的街巷皆以《诗经》中的历史典故命名;学校、幼儿园的学生们学《诗经》……“进了东诗经村,就能感受到深厚的诗经文化底蕴。”说着,王双海笑着吟诵起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路通民心齐,村民收入增,村庄气质提,如今,东诗经村的乡村振兴路仍在继续:新民居正在建设,自来水正在改造,集体公墓正在扩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