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是堤变了。”路过肃宁县尚村镇东是堤村,四邻八乡都这样感叹。靓丽的游园、整洁的村庄、热闹的丰收……谁也不会想到,以前的破乱村能出落成现在这幅生机勃勃的模样。你要问,东是堤为啥能变?东是堤的村民会说—
“吹”绿地头
下霜了,赶到地头,薄薄银妆下,碧绿的麦苗“伸头探腿”,倔强地展示自我。
“等开春再好好管,收成肯定没问题。”袁建轮琢磨着。
袁建轮是肃宁县东是堤村党支部书记,他冒着寒风查看的不是自家田地,而是由东是堤股份经济合作社管理的“集体资产”。
“别看苗是绿的,打出来的麦子可是黑的。”他笑着说,“俺们这是富硒黑小麦。”
富硒黑小麦种植、加工、销售是东是堤村壮大集体经济的项目。2019年秋季,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东是堤村成立了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走起“公司+农户”的种植道路。
没想到,第一年试验,亩产就达到500公斤。公司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1元的价格回收,农户每亩地能多赚500余元。
“都是国家政策好,政府不光给俺们资金扶持,还带着俺们四处去学经验。要不俺村的地还荒着了,哪来这一片绿?去年镇政府还帮俺们举办了农耕文化节,咱富硒黑麦的名气一下子就打出去了。”
去年,东是堤村还争取到了上级扶持资金50万元,又自筹了60万元,建起富硒面粉加工车间,走上了富硒小麦石磨面粉的规模化生产之路。
“吹”绿村口
在地里转了一圈,袁建轮又来到了村口。前段时间,这里建起了新游园。霜挂下,园子别是一番风景。
这是一个占地30余亩的小公园,园中小路蜿蜒,草毯延展,树木成排。
“这几天天冷,园里没人。平常,老人们都愿意上这儿来遛遛,大伙儿都说可好了。”
也难怪村民们“点赞”,要知道,几个月前,这里还是一片大荒坑。
“原来这儿就是俺村的自留地,谁家盖房,就来拉点土。”挖完了,坑就荒着了,杂草丛生,还积着不少垃圾。
“进村口,本是展示咱村风貌的地方,却破破烂烂的。村里拾掇得再好,有啥用?第一印象就给抹黑了。”为此,村“两委”没少商议,这块“宝地”到底咋办。
“办法不少,可就是一个难处——没钱。村里家底薄,集体经济刚起步,实在拿不出钱。”
“这不现在建得挺好么,咋解决的?”记者问道。
“要不俺说国家政策好呢。去年,俺村被列入样板村建设项目,申请来几百万元建设资金。”有了钱,东是堤村的干劲真是足。不光建起了小游园,还在马路邻侧建起文化广场、活动室。
“吹”绿心田
绿色,不仅扮靓田间地头、村口道边,更扎根在袁建轮和东是堤百姓的心田。他们管这颜色,叫作希望。
“借着政策东风,村里变了样,老百姓的心理也变了,现在有啥事,大伙儿都支持。”袁建轮笑着说。
往事,历历在目。
犹记,刚上任时要开会,喇叭喊了又喊,也招呼不来几个人。村里想干点啥事,村民还没听就连连摆手:“不行。”
袁建轮没少发愁:“谁都不配合,村里咋能变?”
到尚村镇政府汇报,领导们指了明路——要想在村里站住脚,搞民生、稳民心。
“对!先解决吃水问题。”从动工铺管网到拧龙头出水,只用了12天。东是堤的百姓,再也不用四处挑水喝了。修路、安灯、建设施……村里的硬件也不断升级。
这时,聚人心又成了村“两委”琢磨的重点。
“怎么团结群众?就得带着大伙儿一块干事。”袁建轮找到了支点——一块种地。“一块管、一块收、一块赚钱,谁不高兴?”
一年下来,效果斐然。
“现在,村里开会都站不下,来晚了给挤到门外边。打造样板村,清理乱堆乱放,也没人阻拦,是真信任俺们了。”回首变化,袁建轮眼神发光。“大伙儿都说,咱东是堤的好日子,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