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4日
第06版:06

蟹壳画 海堡情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刘 超 摄影报道

很多人不敢相信,当初打鱼为生的杜宝槐,如今已是沧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师,作品甚至被当作礼品带到了国外。

21年前,杜宝槐拾起画笔,以蟹壳为纸,从此,蘸着五彩颜料的笔尖游弋在蟹壳上,画出海堡的风土人情。

杜宝槐觉得,制作蟹壳画的过程,就像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虽然困难重重,技艺却在不断增长。

单是把脸谱画好满足不了杜宝槐,他又试着在蟹壳上画工笔画。

黄骅市南排河镇季家堡村,这里的村民靠海而居,几乎家家户户以渔为生,杜宝槐的蟹壳画工作室在这里自成一方天地。

工作室就在杜宝槐家里。

工作台虽然宽大,可光是五颜六色的颜料盒和大小不一的画笔,就占去大半面积。工作台后面是一面墙壁,上面挂满了装裱好的蟹壳画作品。常有好奇的小孩子来这儿观瞧,他们走进来看一圈儿,猜测着画上的内容,也有调皮捣蛋的,随手拿起桌上的半成品摆弄。53岁的杜宝槐从来不恼,自顾自地画着。

海堡记忆

很多人不敢相信,当初打鱼为生的杜宝槐,如今已是沧州市民间工艺美术师,作品甚至被当作礼品带到了国外。

杜宝槐自幼喜欢画画,教过他的美术老师都夸他有天赋。但他的艺术生涯并没有从此开始,而是在此后的10多年里,读书、打鱼、当兵,整日为生活奔波。

直到2000年,杜宝槐复员回家,重新过起了打鱼的日子。那段时间,生活虽然清苦,可杜宝槐却乐在其中,因为有大把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写字、画画。

有一次,他到海边打鱼。一连下了好几网,鱼没捞到几条,硬币大小的小螃蟹倒是不少。

这是一种被当地人称作“关爷脸”的小螃蟹,因背壳纹路得名。

“关爷脸”个头小,卖不上好价钱,别人都随手倒回海里。杜宝槐犯了愁,一边拨弄着小螃蟹,一边自言自语:“都说关二爷是个大红脸,可这‘关爷脸’却是个‘大青脸’……”

那些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季家堡村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每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纪念品,我要是把这些小螃蟹画成脸谱,不就成了海堡特有的纪念品了吗?”杜宝槐觉得,这样一来,游客不但体验到了渔家文化,还能留下一段海堡记忆。

就这样,杜宝槐拉着这些小螃蟹回了家,开始研究怎么在蟹壳上画画。

清洗、晾干、画画,杜宝槐足足折腾了一冬天。

为了搞清楚蟹壳画是否受欢迎,他挑了一些得意之作,放在自己折的包装盒里,再用塑料纸封好,每个蟹壳画卖5元钱。

没想到,蟹壳画摆上货架没多久,就被一抢而空。从此,杜宝槐以蟹壳为纸,用蘸着五彩颜料的画笔,讲述起海堡的风土人情。

过关斩将

在杜宝槐心里,制作蟹壳画的过程,就像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一样,虽然困难重重,但技艺却在磨练中不断增长。

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张飞、白脸的曹操、黄脸的典韦……在杜宝槐的巧手之下,一张张脸谱在蟹壳上活灵活现。

但这并不意味在蟹壳上作画是件简单的事情。从选料到装裱,每一步都要足够细致用心,丝毫不能马虎。

杜宝槐遇到的第一关就是选材。

不是所有蟹壳都适合作画,除了要挑选品相,还得看能不能“老得住”。这是杜宝槐的“专业术语”——蟹壳清洗晾晒后并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在阴凉处放置半年以上,让蟹壳自然收缩定型,不变皱才算“老得住”。

蟹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适合的题材也不尽相同。“‘关爷脸’个头小,形状比较圆润,适合画脸谱;渤海湾的梭子蟹,蟹壳大,适合画花卉、风景……”杜宝槐说。

接下来是创作关。

最初,杜宝槐的蟹壳画以京剧脸谱为主。可他对京剧并不了解,对如何画脸谱更是一窍不通。虽然第一批作品很受欢迎,但他心里清楚:“那些脸谱画得不伦不类,只能算作试验品。”

杜宝槐找到了努力的方向。凡与戏曲有关的,他都格外留意。有一次去北京办事,杜宝槐在书店找到一本专门介绍京剧脸谱的书。他如获至宝,像找到武林秘笈一样。

如今,单是把脸谱画好已满足不了杜宝槐:“我们有那么多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不是都能用蟹壳画的方式表现呢?”

他试着在蟹壳上画工笔画。

没有经验可循,一切都需要自己摸索。

蟹壳与宣纸的材质不同,为了尽量还原工笔画的效果,杜宝槐想出了在蟹壳上裱宣纸的办法。这活儿极费眼睛,也耗精神。蟹壳凹凸不平,贴上去的宣纸一旦出现褶皱,就得撕掉重来。但杜宝槐从不觉得这是苦差事,只要没人提醒,他能窝在工作台前琢磨一整天。

只用了不长时间,杜宝槐就解决了这些问题。《花开富贵》《鸟语花香》《清野闲戏》……一幅幅蟹壳工笔画,笔触细腻、古韵悠然。

声名鹊起

有空时,杜宝槐就到离家不远处的码头转悠,看到出海归来的渔船,就去讨一些别人不要的小螃蟹,拿回家清洗备用;去参加婚宴,杜宝槐总要等到最后,宴席一散,挨桌捡蟹壳……

其实,蟹壳画并没有给杜宝槐带来多少经济回报,但他依旧废寝忘食地画着。

小小的蟹壳画,承载着他对渔家文化的爱恋。

杜宝槐说:“海堡人历来有出海挂蟹的习俗。过去一到开春,渔家就会在出海后头网里挑一只最大最漂亮的螃蟹,用绳子拴好、蒸熟,挂在船舱里或家里,祈求行船顺风顺水、满载而归。”

如今,杜宝槐的蟹壳画在黄骅周边已经小有名气,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除了直接选购成品,很多人还会定制自己想要的蟹壳画,甚至有人将其作为礼品带到国外。

小小的蟹壳画,画出了杜宝槐对往昔海堡生活的记忆,也传承着悠长而深厚的海堡文化。他觉得,每个地方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守望者,只有这样,文化才能传递下去,被更多人了解:“我没有很大的抱负,只是觉得很多东西我们这代人不去记录,以后的人也许就不知道了,所以要留下一些痕迹。”

2021-02-04 本报记者 张智超 本报通讯员 刘 超 摄影报道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012.html 1 蟹壳画 海堡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