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8日
第06版:06

学子心中的 “好大姐”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王增池印象

本报记者 张 岩

她辛勤耕耘在高职讲台23载,致力于专业技术创新,以真诚和爱心温暖学生,书写着高职教师的努力和奉献。她,就是沧州职业技术学院食品生物工程系教师王增池。

成长从转变思想开始

王增池毕业于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1997年走上教学一线。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她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深入思考教育模式的改变,把学生思想变化动态作为研究课题,鼓励学生勇于实践,走出自己的人生路。

高职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人生观还处在形成期,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班里有个孩子,家里条件优越,每天讲享受讲攀比,还经常带着同学逃课。王增池多次与家长沟通,及时了解他的情况和思想状态,通过细致的思想教育,成功帮助他转变了观念和学习态度。

2000年,学校开始招收大专学生,有的学生因为没有考上本科在思想上有所懈怠。由于在年龄上与学生相差无几,王增池能够很好地感知学生的心理,她积极鼓励学生们刻苦学习,再攀高峰。她常与学生谈心,破解他们的心理疑惑,尤其是帮学生摆正学习与恋爱的关系,在班内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到了周末,王增池会主动带同学们去公园游玩,帮助孩子们缓解压力。在她不懈的努力下,班里有37人专接本成功,其中11人考取硕士、2人考取博士。学生吴曼考取博士以后,动情地说:“是王老师的不断鼓励,给了我前行的动力。”

关爱从生活点滴入手

学校里缺少辅导员,王增池第一个报名申请担任辅导员。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她知道只有与学生交心、知心才能带好他们。于是,她始终以一个大姐姐的身份与学生相处,用真情与诚心赢得了孩子们的尊重。

2008年,王增池刚刚接手辅导员工作,一名学生半夜突发疾病,她急匆匆地赶到宿舍,把学生送到医院,并一直守在学生身边直到天明。

学生萧萧在考试的时候突然昏厥过去,王增池及时把孩子送到医院。萧萧被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王增池为他垫付了医药费。待学生家长赶来后,她才离开。

平日里,王增池经常在课下与学生交流,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她耐心解答、正确教育和引导,鼓励学生珍惜求学时光、树立远大人生目标。她在微信上建立专接本互助群,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并把成功专接本的往届毕业生邀请进群,为学弟学妹们答疑解惑。节假日,她陪学生做饭、进餐,交流思想,解除他们的思乡之苦。

教学从实际成果出发

自参加工作以来,王增池一直奋战在教学一线,讲授的课程主要有《食用菌技术》、《农业微生物》、《植物与植物生理》等,在教学中她勇挑重担、无私奉献,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展示出了广博的专业知识面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王增池认真准备每一堂课,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案,授课条理清晰、形象生动,课堂气氛活跃。在教学过程中,她逐渐形成自己的专业主攻方向和特有的教学风格,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在讲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她非常注重实训操作课程,在实用技术上精益求精,努力让学生在技能操作上达到熟练、系统和完整。如在讲授《食用菌技术》课程时,她亲自带领学生建棚栽种。由于食用菌栽培管理特殊的延续性,为了能让学生看到最终的成果,王增池经常牺牲节假日去管理,弄得一身土一身泥。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与保证。王增池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努力提高自己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带领学生深入生产实践,在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21-02-08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王增池印象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3215.html 1 学子心中的 “好大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