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时,夜漆黑,沧县医院重症医学科内灯火通明,偶尔能听到仪器滴答的报警声……
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划破寂静。“喂,是耿艳玲主任吗?我是内科,请您过来抢救病人……”耿艳玲放下电话,夺门而出。
一小时过去,耿艳玲气喘吁吁回来:“马上准备病床接病人。”
患者刚进入重症医学科病房,病情突然变化,出现心率失常。上呼吸机、气管插管……又是一番紧急抢救。
有人说,重症医学科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因为这里每天都上演人间的悲欢离合。
其实,语言的描述远不如现实那样惊心动魄。重症医学科内都是危重症病人,病情瞬息万变,每一次抢救,需要医生快速、精准的研判。耿艳玲感觉自己每天像战士一样,在与“敌人”抢时间、争“地盘”,达成一次次和解。
耿艳玲,47岁,沧县重症医学科主任。2019年创建科室时,她勇挑重担。
刚起步的重症医学科面临的困难超乎想象。有限的医护人员配置、不断变化的重症病情、急需完善的医疗资源……耿艳玲团队三班倒、全年无休。
查房、看病历、会诊、抢救,以及大量学术交流、外出讲课……耿艳玲恨不能把一分钟掰成八瓣用。她是科室教学科研“一把抓”的“老大”,更是平日里不厌其烦的“叨神”。每次查房,耿艳玲都要向团队里的年轻人讲清楚每个病例涉及的知识点,她总说:“每个病人都是一部医学史,看病就要看到极致。”
在周围人眼中,耿艳玲是个“拼命三娘”。“你干脆住在医院吧!”耿艳玲的丈夫总是这样打趣妻子。她的家在医院旁边的老家属楼,步行只需5分钟就到医院,尽管买了新房子,但耿艳玲舍不得搬走,因为这里离她的患者最近。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耿艳玲两度进入发热隔离病房工作,负责排查就诊的发热患者。当时,防疫物资紧缺,耿艳玲将轻便的一次性防护服留给同事,自己则穿着厚重的布质防护服。每次查完房,厚厚的防护服早已湿透。耿艳玲有膝关节炎,拖着笨重的胶鞋一忙就是六七个小时,晚上膝盖疼得睡不着觉。可第二天,又精神百倍地出现在病房。
42天封闭隔离,许久未见女儿的老父亲吃饭时总会给她留一盘饺子。老人患阿尔兹海默症多年,有时连儿女都认不出。而此时,却突然变得明白,令周围人诧异。“老爸知道我最爱吃饺子,他一点儿也不糊涂……”说到此,耿艳玲红了眼圈。
今年年初,国内多地出现本土病例,为支援抗疫一线,耿艳玲通过沧县红十字会向石家庄疫区捐款500元,献出自己一份爱心。同时,她随时准备捐献血小板。
一头利落的短发,笑眯眯的双眼,软语温柔,耿艳玲给人以亲近感。很多患者和家属对她充满信任。在患者心中,耿艳玲是能给他们希望的人。
又是一年春好处,阳光洒在耿艳玲身上,明亮温暖。“每一个生命都不能放弃。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耿艳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