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袁洪丽 本报通讯员 陈双双
“今年收入超百万了!”春节期间,在河间市米各庄镇希插村宏润家庭农场,农场主邹飞飞和朱志凤夫妻两人,一边算账,一边笑得合不拢嘴。
邹飞飞出生于1987年,朱志凤出生于1988年,两人2008年结婚时不仅没有一分钱存款,还背着两万元欠债。为了生活,邹飞飞在建筑工地打过工,也买过收割机给人收庄稼,可日子始终过得紧巴巴。为了发家致富,邹飞飞想自己包地种粮,可朱志凤死活不答应:“我从小就没干过农活,不想结了婚还要受这累!你非要包地咱就离婚!”朱志凤的威胁没能奈何邹飞飞,2011年,邹飞飞包了60亩地开始种植小麦和玉米。朱志凤一看没办法了,只能帮着干活。
“包地一般都是秋后给租金,我这个得提前给,人家怕我干不好没钱给。”谈起当初的困难,邹飞飞不禁苦笑。从来没种过地的朱志凤,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刚坐完月子就跑到院子里晾晒小麦。邹飞飞则更辛苦,曾经一个人背着药桶连续打药十多天,每天要打十几桶,勒得肩膀上出现了一条条深沟……辛苦还不算什么,最痛心的是,有一年他们学着别人种植经济作物,结果因为经验不足、管理不到位,年底赔了30多万元。
2016年,夫妻俩在镇干部指导下,报名参加了河间市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视野和思想不断开拓。再加上有过失败的教训,二人开始稳扎稳打,赚了钱再逐步扩大生产。如今,他们成立了宏润家庭农场,并开始养牛养羊。不管春夏秋冬,邹飞飞只要有空就待在羊圈牛棚里,仔细观察每一只牲畜的生长发育,看看哪只羊不爱吃草,哪头牛不舒服。朱志凤总是笑话他,对这些牲畜比对自己和孩子还关心。去年,两人把农场的规模扩大到了1400亩,还养了40余头牛、200余只羊。通过不断学习和改进种植技术,小麦、玉米每亩成本降低20%左右,产量却提高10%至20%,年收入达到100万元。
说起年入百万元的“秘密”,夫妻俩都说,种地不能光靠老一辈的经验,一定要多学习、多用心。“尽管我们俩文化程度低,但我们决心通过学习把农场继续做大做强。这不,我们又报名了河间市高素质农民培育班。”邹飞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