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祁凌霄)1月中旬,大运河泊头段发现沉船,这是对古代造船技术、运河河道变化、水运等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考古发现。28日上午,“文化八仙桌”系列访谈将以这次沉船考古为契机,邀请文史专家,结合大运河沧州段沉船点及典型性沉船挖掘,探讨大运河千年水运及相关问题。
据了解,1月20日,施工人员在泊头市区胜利桥南200米西侧大堤下清淤时发现了沉船。经挖掘清理,确定残船长16.5米、厚5至6厘米,由松木船板拼接而成。船舱内清理出“宋元通宝”“政和通宝”“永乐通宝”等宋、明时期钱币。相关文化层内清理出酱釉罐、龙泉窑青瓷罐、黑釉灯盏、定窑白釉碗等10余件完整瓷器,另有骨簪、象棋子等元明清时期文化遗存,青花、三彩等瓷片标本数百件。据出土遗存综合推断,沉船的年代为明。
大运河自春秋时开挖,隋代全线贯通,唐宋发展,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被称为仅次于长江的“黄金水道”。作为大运河重要流经地的沧州段有丰富的水运文化遗存,沉船就是其中一种。目前,沧州段运河内已发现沉船点近30处,数年前东光连镇宋代沉船的发现和挖掘,还打破了河北无北宋沉船的考古记录。
本次访谈,邀请的主讲嘉宾是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刘增祥、市图书馆特藏部主任吴树强。其中,刘增祥是老一辈文史研究专家,用数十年精力,系统全面地整理著述了沧州历史文化尤其是大运河文化;吴树强是青年文史研究者,主要从事古典文献学和沧州区域文化的研究整理,编辑点校了多种沧州文史著作。
大运河沧州段明代沉船的发现,透露了沧州历史及大运河文化的哪些信息?沉船不远处就是被百姓称为“石王八”的人工水利设施,此处河转弯、水流急,险情不断,两者共存,说明了什么?1998年东光连镇发现的北宋沉船曾引起考古界极大关注,那次发现,带来运河水运文化研究的哪些新成果?这两次发现分别在东光、泊头两处重要的运河流经节点,沉船年代相隔几百年,地点一南一北。沉船发现对河道轨迹变迁、水文变化、造船技术演进、码头口岸、驿站驿馆乃至城市发展、生活风俗有何研究意义?大运河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漕运,沧州段在漕运上发挥了哪些重要功能?漕运之外,大运河还是客船、民船、商船的重要水路,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记述和发现?
这些问题都将在访谈中展开,欢迎热心读者扫码入群,线上互动讨论。
时 间:28日上午
电 话:1883378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