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25日
第05版:05

戏曲传播 入心只在刹那间

本报记者 祁凌霄

春节期间,央视《典籍里的中国》、河南春晚《唐宫夜宴》及很多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电视节目火爆,传统文化经过数十年回归积累的力量,瞬间在牛年迸发。沧州籍文化名人白燕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中国戏曲在当代的传承与传播表达了自己的思考——

戏曲是有数百年历史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牛年一开场的火爆,预示了传统文化发展趋势的许多美好。

白燕升说,百年前京剧火遍大江南北,地方戏曲在各地形成稳定的受众,许多城市成为戏曲深具影响力的“戏码头”。如京津沪汉等国际大都会,也诞生了“四大名旦”“四大须生”、著名武生、著名花脸等代表人物和新流派。用万人空巷时、民众闲谈中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那时,戏曲还走向国外,远涉重洋,在异域放射出中华文化的璀璨光华。

百年前的上个世纪初期,正是“西学东渐”劲风猛吹之时,东方戏曲文化在西方刮起旋风,也触动了很多主张取消汉字、取消中医、汉字拉丁化、中华传统文化一无是处的学者们反思,为他们晚年在文化纠偏的思考上带来深远影响。历史往往有很多巧合,当前的戏曲繁荣及背景,与百年前极其相似。数10年前,经过一段所谓的全盘西化失败后,人们重新审视传统,发现了民族文化的宝贵。完全丢弃自己的DNA只靠他人输血,终不会茁壮。

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千百年来打磨、沉淀下来的精粹,百年以来的戏曲发展,可见一斑。

白燕升是戏曲传播的践行者,他连续16年主持央视春节戏曲晚会,任过总导演,又独立制作戏曲节目。针对研究传承者多、研究传播者少的现象有所思。

白燕升说,戏曲不能仅仅是研究如何传承,研究如何传播同样重要。传承需要千锤百炼,传播需要奇思妙想。不仅要借助网络、微信、广播电视等新传播方式,更要琢磨如何让这种方式更加入“大众之心”,融入他们的生活,要具备现代传播意识,要有思辨力、创新力。疫情影响之下,许多线上传统文化传播也发展开来,这是一种文化传播上的创新。但仔细思考,受众更多、有利于线上互动的优势之外,还有疏离现场观众的缺陷,而戏曲恰恰是离不开舞台、剧场、与观众面对面的艺术。零距离、亲和力、现场感是戏曲传播的核心。目前这种传播方式,还有待于深挖。戏曲传承和传播应与时俱进,但要给予传统足够的尊重,守正创新,尊重戏曲的根本。失去了戏味儿,戏曲就会“失魂落魄”。

白燕升把戏曲定位为:传统文化、当代艺术。

在他看来,戏曲遇到困境并不是丧失了生命力,而是传统文化传承、传播遇到了断层。戏曲附着于传统文化语境之内,与传统文化共俯仰。缺失了传统文化语境,人们如何理解戏曲?老人们喜欢戏曲,青年人有疏离感,但这并不意味着戏曲会走向衰亡。

传统文化数年以来的持续回归,为戏曲发展又续接了语境。对白燕升来说,他所秉承的精神不是空有态度,乃是脚踏实地,不断尝试和践行。

白燕升感叹,传统文化应该回来了,回到大众的内心,成为人们的精神栖息地。

牛年开春的锣鼓,催动人们奋进,带来了传统文化回归的佳音。传统文化曲曲折折走到今天,是其精华能够入人心的魅力感召,也是人们对民族文化的眷恋和自信。

致力于传承,精思于传播,深挖掩藏于人们灵魂深处美的通感,真知且笃行,传承和传播者果能如此,包括戏曲在内的传统文化,将能泯灭地域、年龄、身份等差异,刹那入心。

2021-02-25 本报记者 祁凌霄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263.html 1 戏曲传播 入心只在刹那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