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26日
第05版:05

龙灯舞在运河边

杨金丽 王少华 陈立新 陈四雄 张财源 摄影报道

83岁的崇国岐舞起龙灯眼中光彩依旧

农家院前,孩子们舞起龙头

兴济龙灯盛况(资料片)

从沧县兴济镇南街一路驶向大运河,把车停在河堤上的一株老榕树下,步行往前,就是兴济运河公园。公园边散布着不少运河人家。其中一处二进院落,就是83岁的兴济龙灯制作人崇国岐家。

24日下午,站在自家院子里,拿出亲手扎制的龙头,老人说:“年年元宵节,兴济都会舞龙灯。这两年防控疫情,大街上舞不了了,但是家里还能舞呀!”

随着一年一度元宵节的到来,老人舞龙灯的兴致,不可遏制地被激发起来了。

一条巨龙

从明代舞到如今

几百年来,兴济人都有一段共同的节日记忆:每到上元节前后,大运河沧州段沿岸就热闹起来。高跷、落子、舞狮、秧歌、旱船、小车会,民间花会形式众多,花样独特,且沿岸各地互有交叉。唯有上下翻飞、器宇不凡的龙灯,独属兴济。

当地作家张秀芳对兴济龙灯有过深入的研究。他介绍,兴济是历经五代十国的千年古镇,历史上曾有551年的县治时间。兴济龙灯始于明代,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龙是帝王的象征。兴济是明代弘治皇帝的皇后张娘娘的故乡。龙灯是否与他们有关?因为缺少史料记载,还是未解之谜。

张秀芳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兴济镇南街曾有张氏五兄弟痴迷龙灯,他们的龙灯表演堪称一绝。有一年,五兄弟带着龙灯队应邀去唐官屯表演。他们是从大运河里乘船去的,当载着龙灯和演员的船只到达唐官屯码头时,运河岸上已经挤满了人。船上响起了激昂的锣鼓声,五兄弟全部上阵,一条金黄色的巨龙以“龙浮水”的表演套路,徐徐从波涛翻滚的运河中遨游上岸,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有着龙灯绝技的张氏五兄弟,其家族就是明弘治皇帝的皇后张娘娘的娘家后裔。

张氏五兄弟的后人张财源,虽然没有继承先人舞龙灯的绝技,却对龙灯故事熟稔于心。他说,与其他地方的龙灯相比,兴济龙灯造型独特,形象生动美观,舞起来壮观大气,这和清代兴济人对舞龙灯技艺的改进有关。清代,兴济是京南有名的水旱码头。在一次民间花会上,清驻军表演的龙灯,动作激扬灵动,非常有气势。兴济人吸收过来,且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兴济龙灯独有的风格和套路。

兴济学者李宝珺口中的龙灯故事,是另一个版本:清光绪年间,南方艺人赴京献艺,途经兴济,下榻南街“德兴店”。店主张成林热情招待。艺人们献艺回来仍住此店,在张成林的恳求下,他们进行现场表演,并留下了一条“龙”。此后,兴济人不断钻研龙灯技巧,舞龙灯这一传统节目便在兴济南街扎下了根。

无论哪个版本,龙灯都与大运河有关。一条巨龙,就这样从古代舞到如今。

绘龙扎灯

有传承更有创新

舞龙灯需要群体通力合作,其中最难的,是龙灯的制作。

兴济博物馆内,陈列着一只巨型龙灯。其扎制人,就是83岁的崇国岐。龙灯以竹篾作骨架,糊毛边纸,龙鳞则是将纸先裁好形状,再涂上不同颜色,一张张粘在龙体上。龙灯全长26米,由1米长的龙头和6个4米长的龙节、以及1米长的龙尾组成。每个龙节之间用2米多长的木棍固定托举,托举处内设陀螺转轴,低处一只灯碗,点上蜡烛,耍时无论如何摆动,烛火始终不灭。

崇国岐说,关于兴济龙灯的扎制技巧,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兴济人老老少少耍龙灯,他就做了大中小3种型号。博物馆内收藏的,还不是最大的。他做过长达30米的龙灯。他拿出自己珍藏的一只龙头灯说,这是个小型的,适合初学者和孩子们练习。在龙灯的整个扎制过程中,最难的是龙头。龙头不能太大,大了流于滑稽可笑,也不能太小,小了就显不出龙的洒脱大度和凌人气势,而是偏于蛇的形象了。崇国岐骄傲地说,兴济龙头造型美观,与其他地方的大不相同。经他改进后,现在龙头嘴是可以上下活动的。随着龙嘴的一张一合,龙眼也会一睁一眨,舞起来就更加活灵活现。

“我从小就对龙灯充满好奇,10来岁就学着耍龙灯,大人们制作龙灯时,也常常跑去偷艺。20岁那年,师父终于肯收我为徒,教我扎灯。那一年,我扎出了自己的第一条龙灯。”崇国岐抚摸着自己扎制的龙头,语调中有无限柔情。他出生于1937年,高中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回乡务农,一生与庄稼打交道。在这片运河边的华北平原上,龙灯伴他风风雨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他的精神寄托。他把毕生才智用于龙灯制作上,让兴济龙灯不断推陈出新、代有传承。

崇国岐的儿女亲家陈金生,是绘龙高手,目前的龙灯,都是陈金生绘制的。龙虽然是传说中的神物,现实中无迹可循,它的模样却存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兴济龙灯自古有两种颜色,一种群青色,白天在运河边舞,上下翻飞,象征水龙。一种大红色,在龙头内点上蜡烛,象征火龙,晚上舞起来,热烈而生动。陈金生驰骋想象,绘画的龙头,色彩搭配新奇大胆,艳丽而不俗。他曾设计过一条水龙,从龙头到龙尾的鳍是红色的,龙肚是粉色的,群青色的龙头上有飘逸的云朵、闪烁的星辰,双眉中间点了一颗鲜艳的红痣。原来的龙灯是纸质的,灯内点火,舞过一夜,龙鳞也几乎燃尽了,必须连夜赶绘龙鳞,才能不耽误第二天舞龙灯。陈金生改革了龙鳞的绘制技术,让兴济龙灯既美观又实用。

兴济龙灯,靠的就是崇国岐、陈金生,以及更多的舞者们一代代的传承。

运河人家

老老少少舞龙灯

崇国岐没介绍几句,就舞起龙灯来。正舞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壮实男孩儿走进院来。

“小康,快来!和我一起舞龙灯!”崇国岐招呼着男孩儿,男孩儿立刻拿起旁边的指挥棒,爷俩舞了起来。“龙抄引”“龙浮水”……爷儿俩尽情挥洒,舞得热火朝天。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了。

“老啦,体力跟不上啦!舞了这么一会儿,就有些喘了……”崇国岐慨叹着。被唤作小康的男孩儿和我们聊了起来。小康大名鲁世康,18岁,是崇国岐邻居家的孩子,在保定市科技中等专业学校上学。他说,运河边的孩子,从小看龙灯,长大了耍龙灯,几乎人人都会两手。问他,是不是耍龙灯里最小的孩子?他说:“不是,耍龙灯的孩子多着呢,最小的10来岁,比我小多啦!”

正说着,院子外走过一个男孩儿。小康向他招手:“佩祺你进来!”然后向我们介绍:“他也会耍龙灯!”

男孩儿名叫韩佩祺,13岁,还是一脸稚气的小学生。鲁世康拉他和自己舞起龙灯来。院子还是那个院子,不远处,运河水静静流淌。不同的是,舞龙灯的人,从80多岁的崇国岐换成了十几岁的孩子们。

旁边,和我们一起采访的陈四雄也起劲儿地用嘴伴奏着:“咚咚锵,锵咚锵……”

这一幕,让崇国岐看得出了神。仿佛时光倒流,又回到了自己学龙灯的少年时代。

每年元宵节,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兴济龙灯都要连舞3天。看龙灯最好在晚上。月光下,伴着铿锵的鼓点,在舞者的挥洒舞弄间,那龙犹如活了一般,通体透亮,上下翻飞,前冲后突,昂扬着,仿佛要一飞冲天。人们说,兴济龙灯能充分展示出巨龙顽强活泼的个性,以及拼搏向上、积极进取的必胜信念。

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这两年都没舞龙灯了。大家都盼望着,来年,疫情全消,运河更靓,兴济龙灯再现盛况!

2021-02-26 杨金丽 王少华 陈立新 陈四雄 张财源 摄影报道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358.html 1 龙灯舞在运河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