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02日
第05版:05

借大数据“杀熟” 能走多远

素 心

平时大概21元左右的车费,预估价一下子到了24元,另外还有临时加价0.9倍、总额约50元的“特快”车可以选择。

雪后的3月1日早晨,让当天限号的车女士面对这样的价格难免有些意外,再一看前面排队等待叫车的用户已经20多位,就算排上网约车也需要一个小时,眼瞅着上班就要迟到,留给她的只剩无奈。

到公司听到同事们正讨论“大数据杀熟”,有人发现,同样一段行程,如果用户长时间使用同一款软件打车,那很有可能用户每次所支出的车费都要比上次高“一丢丢”。但如果用户忽然换了一款软件去叫车,可能之前一直用的软件就会给用户派发优惠券,利用减免来吸引其“回归”。

车女士这才有所察觉,难怪每次网约车的车费都“水涨船高”。

“大数据杀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名词,大致体现为给新用户显示低价,给老用户甚至付费用户显示高价,对经常购买、购买力相对较强的消费者调高价格等“价格歧视”行为。

要知道,我们通过APP进行的大部分行为都在被实时获取,它们会变成一个个小标签,标记我们的同时,也成为商家算计我们的利器。

能想象吗?全国数亿网民的淘宝界面都不一样,而且几乎做到了秒级更新。我们每一个人,都被一套特定的算法所“操纵”。

几乎每个会影响你消费的行为都在被标记。

但“大数据杀熟”不能完全判定为“不利于消费者的涨价行为”。

有网友曾表示,自己在假期“四刷”了同一部电影,第一次票价将近100元,但第“四刷”的电影票只需要26元。

当然,被大数据记录而减价的事情并不常见,但从商家来讲,降低了客单价,同时又增加了用户粘性,不失为一种经商之道。

就在前几天,浙江市场监管部门上线数字化“装备”“浙江公平在线”——对“二选一”“大数据杀熟”“低于成本价销售”“纵向垄断协议”“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等平台经济垄断的5类行为实施全网实时监测,进而靶向监管。

据了解,首期监测范围覆盖重点平台20余家,平台内经营者1万余家,重点品牌500余个,商品10万余个。

数字化“武装”反平台经济垄断及不正当竞争已经开始。去年以来,加强平台经济领域的市场主体行为规范、强化反垄断铺开,成为市场关注热点。

专家认为,“大数据杀熟”说到底是依据大数据所形成的用户画像和消费习惯进行精准溢价,既可以“向恶”杀熟,也可以“向善”为用户服务,选择权在商家的眼光,更在法律法规和环境改善上。

对于利用“大数据”进行“杀熟”的商家而言,固然可以在短期内利用其隐蔽性让消费者一不留神被“算计”,但最终伤害的还是企业的长远利益。

毕竟,消费者不会一直是被收割的“韭菜”,他们最终还是会用脚投票的。

2021-03-02 素 心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615.html 1 借大数据“杀熟” 能走多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