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宝梅
3月,春风送暖,万物复苏,企业招工和人才就业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高峰。随着我市“春风送岗位、就业暖民心”“春风行动”的实施,借助“云”端就业平台,一批中小企业招到了人才,而不少待业的大学生也找到了工作。
“春风”送来两万岗位
3月1日,踏着今年第一场春雪,25岁的王梦走上工作岗位。这一天,她成为沧州高新区一日化公司企划部职员。2月21日,王梦在手机上看到我市“春风行动”的宣传信息,便通过线上服务平台投递了简历。第二天就接到了招聘单位电话,第三天顺利通过面试,五六天时间便成功上岗。
“疫情发生以来,线下招聘会都停了,感觉不知道去哪儿找工作。”王梦说,“没想到通过网络,轻轻松松就实现了就业。” 和王梦一样,不少求职者通过这一活动,获得了理想的工作岗位。
沧州经济开发区一家汽车零配件生产企业,年后工人短缺。为了缓解节后招工难题,利用入驻平台的优势,不断推出招聘岗位。仅两天时间就收到简历20多份,经过筛选招聘到了心仪的员工。
“春风行动”中,市人社局在沧州人才通服务平台设立线上招聘活动专区,市民通过电脑端、手机端、微信小程序,都能参加网络招聘会。“既有沧州市主会场,又有各县(市、区)分会场,求职者通过平台注册后,可自主查阅检索岗位信息,填写个人求职简历,即可实现在线简历投递。”负责此次“春风行动”的市人社局劳务协作科负责人杨建琳说,“平台目前有3000多家企业的两万余个岗位,等待求职者挑选。”此外,活动期间,各地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还将通过平台进行专题直播,实现直播带岗。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春节过后,不少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开始筹划就业。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就业部门开展“就业服务暖冬行”和“春风行动”等活动,通过就业平台持续推送招聘信息。今年学院应届毕业生3100余人,其中本科生1399人,截至目前,已签约444人,签约率为31.7%,其中98.9%为协议就业。此外,本专科毕业生中,另有41%的毕业生已初步落实就业意向。“我校学科专业体系以工学专业为主体,学生掌握国家建设和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和技能,社会需求旺盛。不少本科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能签约央企、国企和知名企业。”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侯锡铭说。
现实中,还有一些大学毕业生,上来就想找有“五险一金”且收入不错的工作,因此出现了大学生不就业和慢就业现象。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分析说,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容易,但找到心仪且稳定的工作却不容易。
一方面是不少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企业基础岗位用工短缺。
过了春节,不少企业面临招工难。市区一家食品包装企业就出现用工荒。“原因有两个,一是之前的十几名员工过年返乡后不再回来,另一个是技术要求低,都是些基础操作性岗位,有技术、有学历的都不愿来。”企业负责人说,每年节后招工都面临困难。
“云”上服务不间断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线上寻求岗位已成为一种趋势。“就算没有疫情,每年仅靠线下实体招聘会,也远远不能满足求职者和用工企业的需求。”沧州人才通服务平台负责人说,线上招工和找工作已成为一种趋势。
作为我市经主管部门行政许可和备案的求职招聘服务平台,沧州人才通不仅仅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简历和岗位,更注重后续服务。对招工企业严格审核资质,被求职者举报的一律下架。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后续遇到问题,平台都会派出人员协助解决。在服务群里,对求职者的诉求,做到5分钟响应,问题当天解决。
好的服务获得了用工单位的信任,也吸引了众多求职者的关注。仅今年节后,平台就新增入驻企业1991家,新增求职人数10260人,提供工作岗位两万余个。
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国家人社部门的线上就业平台也频频亮相。职位从木匠、园林工人到程序员、财务主管,应有尽有。这些平台和地方平台一起,让疫情之下求职遭遇困难的年轻人在黑暗中看到了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