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03日
第05版:05

红卫街上豆香浓

红卫街上,王记和曹记豆腐坊里,豆香浓郁。

□ 本报记者 杨金丽 摄 影 魏志广

凌晨2时,当城市还枕在大运河臂弯里沉睡的时候,54岁的王建军和妻子已经起床。两人蹬一辆三轮车,昏黄的灯光下,沿着弯弯曲曲的小巷,来到运河区红卫街胡同深处的王记豆腐坊。

红卫街,水月寺街与清池大道夹裹下的老街巷,平房与矮层楼房犬牙交错,各类小店分列两旁。清晨、中午和傍晚,是这里最具味道的时候。上下班的人们络绎不绝,各个摊点热气腾腾,大街上飘荡着各种香味。豆香味,只是百般滋味中的一种,却可以让人回味久久。

王建军掀开大木盖,泡发好的黄豆在水缸里闪着金灿灿的光。用大笊篱捞出来,放在磨豆机里碾磨后,滤出豆腐渣。旁边,直径1.5米的两口大铁锅已经放水点火,单等磨好的黄豆进锅,就开始熬豆浆了。熬豆浆是个技术活儿,不停搅拌的同时,还要随时掌握火候。豆香味儿弥漫到整间屋子的时候,豆浆就算熬好了。用大舀子舀了,放在大缸里,准备点卤做豆腐、豆腐干……屋外,还是无尽的黑夜。春夏秋冬,骤雨雪夜,日日如此。

王建军做豆腐的手艺,传自父亲王印春。1998年,他下岗做生意闯荡多年,生意惨淡。父亲说:“还是拾起做豆腐的营生吧!”就这样,退隐多年的王印春,带着儿子出了山。

他们打出的,还是老字号:王记豆腐坊。王家做豆腐能追溯到清朝,传到王建军手里,已经是第4代了。退休前,王印春在原沧州饭店专做豆制品,在饮食界颇有名望。他告诉儿子:“做豆腐吃苦、受累,你下得了这个辛苦吗?”王建军点点头。

因为有王印春坐镇,又是老味道,王记豆腐坊的招牌一挂出来,就在当时的沧州城刮起一阵小小的旋风。很多人一大早骑着自行车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打豆浆、买豆腐。当然,顺道也就买了其他摊位的馃子、糖油饼、炸老虎、煎饼。

红卫街好像特别旺豆腐,王记豆腐坊不远处,还有一家老字号曹记豆腐坊。

曹记的老板叫曹胜君,60岁。他的手艺也传自父亲。曹胜君的父亲早年在北京开豆腐坊,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他的豆腐坊被合营到北京市豆制品二厂。

1982年,老曹父亲在沧县杜林回族乡开了豆腐坊,父亲是做豆腐的好手,会做各种花样的豆制品,还擅长烹制豆腐。那时候村里红白事摆宴,压桌菜都是父亲做的豆腐。

曹胜君到红卫街开店做豆腐,也有30年了。两家的豆腐坊,都位于红卫街内的小胡同里,上午做完豆腐,才到街上摆摊。左邻右舍都清楚这点,也会循着豆香味儿,到他们的豆腐坊里买豆浆。

此时,大铁锅里的豆浆正沸腾着冒泡,竹板上新做好的豆腐洁白细腻,冒着热气,整个豆腐坊氤氲着一股浓浓的豆香。打上一壶浆,再称上两三块钱的豆腐,要是想喝豆腐脑,就大声告诉老板:“来点儿豆腐脑!”甭管多忙,老板都顺手点了豆腐脑,盛好递到你手上。

守着这个豆腐坊,老曹供出3个大学生。老王也买了新房。老王的父亲岁数大了,干不动了,隔三差五还要尝尝儿子熬的豆浆。“老味道不能变。”脑子有些糊涂的老父亲说,唯一不变的,是对味道的追求。

很难比较曹记与王记,如果非要说,那就是,曹记注重一个“精”字,王记追求一个“纯”字。

日子似水流年,年前贴在水缸上的大红福字都要掉下来了,只有豆腐,还日日夜夜地做,日日夜夜地卖,日日夜夜地陪伴着每户人家。

2021-03-03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4721.html 1 红卫街上豆香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