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08日
第05版:05

煤港变美的秘密

本报记者 祁 洁 本报通讯员 张凌凤 徐 才

寻美记特别呈现—

春之韵

开栏话:

3月狮城,春潮涌动。功夫故里,杂技摇篮,运河古郡,渤海明珠……魅力狮城,万种风情。不负春光不负卿。即日起,本版开设“寻美记特别呈现—春之韵”栏目,记者带你漫步景区、行走乡间,聆听狮城涌动的春之韵。

煤炭港区风姿几何?现代化的煤炭码头还是煤尘飞舞、污水横流吗?作为中国“西煤东运”“北煤南运”主要运输通道之一的黄骅港煤炭港区,用绿色发展之路给出全新答案:全封闭自动化作业,消除污染“病根”;“两湖”“三湿地”,让污水“自产自销”;煤港变旅游景区,尽展工业风光……记者走进黄骅港煤炭港区,为你揭开—

煤港难见煤

初春一场雪,将大地洗刷清爽。行驶在渤海新区能源大道上,透过车窗,专注地捕捉路边的新绿。“咱们已进入煤炭港区。”同车的港区工作人员陶硼一提醒,注意力瞬间转移到“煤”字。

车转弯,画面愈加丰满。清清的水倒映着蓝蓝的天,树木探出绿芽,好客的鸟儿在前方引路,不见煤尘飞舞、污水横流,煤炭港区环境竟如此美?正疑惑着,车在码头停下。

海风轻柔,塔吊林立,凭栏远眺,心不知不觉随海波漂远。“呜……”一声汽笛划破长空打断思绪。“看,船满载着煤起航了。”听陶硼一说,觉得有点儿不可思议,装船过程都看不见煤,这港区好神秘。

“走,去看煤。”终于盼到了这刻。

空中架起的管道,是全封闭运煤走廊;那边的一片圆柱形建筑,是储煤的筒仓,最多可储煤144万吨……车穿行于港区,处处与煤有关,却依然难见煤的踪影。

登上翻车机房观看台,终于见到了煤。只见长长的运煤列车被缓缓牵引至翻车机房,到达预定点后,每台翻车机如大力士般瞬间将4节车厢抱起,旋转到一定角度后,煤炭倾泻而下,白色雾气喷涌而出。

“扬起来的不是煤粉,而是水汽将粉尘包裹起来形成的水雾。这些远道而来的煤炭,在翻车机房卸下,通过封闭的皮带走廊卸入储煤筒仓,最后经皮带和装船机装船下海。整个运装过程全部配备了抑尘系统,全程封闭式运作,所以难见煤尘。”听了现场工作人员的介绍,恍然大悟。

“两湖”“三湿地”

成“水库”净化器

出了翻车机房,以为行程到此结束。陶硼幽默地说:“看完煤,还有其他景点呢。看,对面就是游园——莲园。”

走进莲园,柳叶初萌,水波潋滟,锦鲤畅游。随着鱼食撒下,自由游弋的锦鲤顿时慌了神,你追我赶地朝食物奔来,好像迫不及待地要饱餐一顿。

工作人员李冬和同事正在湖边散步,见到记者一行笑问:“我们这儿环境怎样?”“不错,不错。”“这儿除了环境好,还藏着一条水循环链。瞧,锦鲤和鸭鹅都是这里的‘水质监测员’。”作为港区的水系统管理员,李冬热情当起导游。

原来,这个蓄水能力近4万立方米生态湖,不是一般水域,而是由处理后的含煤污水和压舱淡水汇集而成,除了美化环境,还成了港区的“储水池”。

离莲园不远,是北湿地。“以前这是片垃圾场,如今成了港区的雨水汇集地。截至目前,这里共收集雨水55万立方米,根据生产所需,这里的水经过处理随时‘上阵’。”李冬说,待绿化和栈道修建完毕,港区将新添一处景点。

黄骅港煤炭港区地碱水咸,淡水资源匮乏。尤其是露天堆放的煤炭,遇到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部分含煤污水漫出排入大海造成污染。雨水排放不及时,又易造成堆场内涝而影响生产。含煤污水问题突出,而港区除尘、绿化等又需要大量用水。如何解决这对矛盾,化弊为利?

国能黄骅港务公司自2016年起,投运了3座煤污水处理站和4座生活污水处理站,并利用闲散场地规划建设了以“两湖”“三湿地”为主体、储水量近60万立方米的智能水循环系统。

“两湖”,主要回收压舱淡水和处理后的煤污水;“三湿地”,主要收集港区雨水。供水管路、污水处理系统与“两湖”“三湿地”互联互通,根据港区所需自由调节。

“以前,船舶压舱淡水和含煤污水经处理达标,直接排入海中,港区生产和生活用水,全部依赖市政供水和周边电厂的海水淡化。如今,通过水资源循环利用,煤炭港区实现工业用水自给自足,年节水300万立方米,节约成本1500余万元。”李冬细细算着。

既是储水的“水库”,又是美化环境的“净化器”,“两湖”“三湿地”改善了港区环境,也使作业现场变成了公园。

环保经济“双丰收”

2004年,陶硼大学毕业刚进入煤炭港区工作,曾有种被“下放”的不爽。

彼时,煤炭港区天乌蒙,水灰黑,工作日,她每天只能穿深色衣服。“黑碰黑,也就看不出脏了。”表面说得轻松,那段时光对于她来说,却备受煎熬。

如今的煤炭港区,步道、凉亭、湖水垂柳,一步一景,一派生态美景。工作之余,在这里散散步、喂喂鱼、看看鸟,陶硼的幸福感越来越强。

2020年,黄骅港煤炭港区被评为国家3A级工业旅游景区,陶硼成为景区负责人,每次有游客前来参观,港区不起尘的根源在哪儿?港区污水如何实现“自产自销”?她总是要将今昔的港区环境对比一番,全方位展示绿色港口的独特魅力。

“这么大力度搞环保,得砸多少钱?”时常有游客发出疑问。港区负责人总是语重心长地说:“再多的投入也不亏,因为我们赚得了碧水蓝天的花园式港口”。

返回路上,阳光下,厂房一侧一行字格外耀眼——“建设绿色港口,共享碧海蓝天。”吞吐量突破2亿吨大关,跻身国际深水亿吨综合大港行列,成为全国主要港口中最具成长性的港口,入围“中国最美港口”……如今,黄骅港煤炭港区以秀美的环境,现代化的工艺,超前的创新技术,编织绿色梦想。作为环渤海最年轻的现代化港口,曾经的苦海沿边,已摇身一变,成为渤海湾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2021-03-08 本报记者 祁 洁 本报通讯员 张凌凤 徐 才 1 1 沧州日报 content_15499.html 1 煤港变美的秘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