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祁 洁 本报通讯员 刘小亮
民俗文化展区觅乡愁;红色展区感悟革命历史;国防文化展区缅怀英雄、不忘国耻……老物件述说着尘封的历史。圣基文化园通过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为收藏的老物件找到了舒适的“家”。
站在新华区圣基文化园门口,环顾古色古香的门楼和围墙,目光最终停留在大门正上方的“沧州”二字。“这里讲述着怎样的‘沧州故事’?”加紧步子,一道由磨盘组合而成的影壁映入眼帘。透过这别出心裁的设计,心中略知一二。
一辆车从身边停下,文化园主人刘斯峨下车走来。“这里仅展示了一部分磨盘,这些年,我一共收藏了几万个。”说着,他走上前,摸着磨盘上凹凸的纹理,如轻抚自己的孩子般,眉眼间满是笑。
“这里的‘宝贝’多着呢,走,咱去看看。”刘斯峨热情相邀。
推开博物馆大门,一个个老物件瞬间将历史定格。像章、史料、书籍……红色展区中,一件件颇具年代感的文物,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实现民族富强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呈现面前。
一名游客翻开一本泛黄的手册,轻声读着:“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旁边几位游客围拢过来,静静地听着。
走进民俗文化展区,小到粮票、布票、油灯、钟表、算盘,大到缝纫机、纺车、自行车、电风扇、电视机等,如今难以见到的生产生活物品,在这里都能觅得踪影。这些老物件凝结了岁月的精华,正在等待人们倾听其背后的故事。
“这个叫太平车,是用来运送物资的;这个是斗,大家常说借我一斗米,就是说的这个物件。”刘斯峨不停地介绍着馆内的物件,突然问了句:“你猜这叫啥?”问的记者又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看到这些物件满心澎湃。紧张的是,自己有点儿印象又怕说不准。
“你看,这个磨盘,以前在农村很常见。我10多岁就推过磨,刚开始推一会儿,过后胳膊就抬不起来了。”“看见风箱,就想拉几下,小时候,我就喜欢拉这个。”见几名游客正在叙旧,刘斯峨走过去说:“老物件现在虽然派不上用场了,但它们是先人的智慧,是平民的历史,更是文化的根基,应该作为民俗文化保留下来,让更多人记住乡愁乡情。”游客一边听着一边点头。
国防文化展区内,军事资料、军服、地雷、炮弹……革命先辈为取得新中国的胜利抛头颅、洒热血,看着,听着,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传媒文化展区、供销社展区、农耕文化展区……缓步走在其间,这些富有生活记忆和时代情怀的老物件,向人们默默讲述着渐渐远去的时代故事。
老物件述说着尘封的历史。30多年来,刘斯峨自费收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件民俗、红色、国防藏品。这些物件在他眼里,都被视为宝贝,因为每个老物件背后都有一段时光记忆,都承载了那个年代的善美情怀和精神财富。
2019年6月,刘斯峨将这些老物件从公司办公楼迁至圣基文化园。在刘斯峨看来,以收藏价值来衡量,他的展品可能连艺术品、工艺品都算不上,但每个老物件里,都浸透着不曾远去的“老日子”。民俗是最活跃的旅游资源,他要通过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传承乡愁记忆,圣基文化园建设的初衷便是如此。
硅化木展区的硅化木,是学生增长知识的“活化石”;户外大型国防兵器展区的飞机、坦克、大炮等武器装备,能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走在圣基文化园中,看着一件件藏品,仿佛在抚摸历史的脉搏。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圣基文化园内的色彩愈加丰富。刘斯峨穿行于园内,望着一件件“宝贝”,眼神里都是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