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碳达峰”“碳中和”再次刷屏。
“碳”即二氧化碳,所谓“碳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中和”即正负相抵,排出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被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这就是所谓的“碳中和”。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0年内,生态环境将迎来根本好转。
这也意味着,低碳视角下,环保产业将迎来新一轮重要窗口期。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步入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新阶段。未来环保产业主要有3个趋势: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从过去的单因子控制向协同控制转变、从常规污染物控制向特殊污染物控制转变。
比如,未来5到10年,我国现存的城市黑臭水体、垃圾处理、工矿企业污染治理等短板会加速补齐,传统环境治理工作将在2030年左右收尾。
这个过程中,以投建为主的环境污染治理市场行为将逐步退出,环保产业进而转向以运维服务、提质增效为主的存量时代。换言之,在环境质量提升的压力下,环保产业迎来大发展阶段,但是过去在末端治理上做文章,这对环保产业也是个警醒,环保产业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帮助客户解决环境问题,才能从中获得收益。
随着生态环境领域不断拓宽,产业边界也将进一步模糊,环保产业有望拓展到促进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生态绿色化转型、绿色生活等更广泛的领域。
同时,碳达峰、碳中和不仅要求能源转型,整个生产过程也需要低碳转型。有专家指出,欧洲着眼碳中和,不仅是能源的碳中和,还有资源的脱钩。比如过去的房子多用钢筋水泥建造,拆除后变成建筑垃圾。未来的建筑将多以钢结构框架建造,填充材料使用可回收材料,这样所有材料都可以重复利用,就可以做到真正的碳中和。在碳中和的过程中,环保企业都应该有能力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此外,从化工科技的角度,二氧化碳不仅是“减号”后面的“物质”,也可以被转化成为有用的“资源”,通过化学的催化工艺,二氧化碳既适用于化工新材料,又适用于新能源、锂电池等,要重视二氧化碳的产业化和资源化利用。
企业如果只是蹭热点、炒概念、讲故事,恐怕最后也会只剩一地鸡毛。各种迹象表明,低碳的窗口期已经到来,一片新的蓝海正在显现。这样的“窗口”下,只有核心的技术、核心的产品、核心的服务能力才能让企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