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玉洁
随着高考日益临近,在学子们全力以赴备考之时,一些家长变得整日忧心忡忡,焦虑不安。
只要一看到孩子不学习,就担心他浪费时间,没把心思都放到功课上;看孩子奋战到深夜,又心疼他太劳累,怕身体吃不消。面对模拟考试成绩的起伏,家长盲目给建议、报补习班;孩子回到家里,父母小心翼翼,连大气都不敢喘 ……
你也许想不到,家长的这些“良苦用心”,正换来孩子的“压力山大”。
那么,在剩下的80多天里,家长该如何给予孩子正向支持,避免好心“帮倒忙”?记者走访了沧州市第一中学心理教师团队,请他们为考生家长支支招。
节奏正常
凡事别过度
高考很关键,应该引起重视,但是不要因此打乱正常的生活节奏。心理教师张静提醒广大家长朋友,在和孩子的日常相处中,要避免以下两个过度行为:
唠叨过多 很多家长整天把高考挂在嘴边,总用“要为父母争口气”之类的话来教育孩子,还不时以“别人家的孩子”来激将。这种种话语,带来的不是动力,反而会让孩子感到不被信任,产生压力和反感情绪,甚至因此和家长争吵。
对孩子表达关心要看准时机,适时适度,可以选择在他们休息、放松,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嘱咐一件事最好不要重复两遍以上。
如果能够变唠叨为倾听,那更是技高一筹。家长不妨抽空带孩子散散步,和孩子聊聊天。和孩子聊天的时候,如果孩子向你诉说困难或压力,可能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是对您的信任,并不意味着马上要解决。这时候您需要做的是,多贡献耳朵,当个好听众。如果您还想说话,不如给孩子讲讲笑话,彼此都放松一下心情。
关怀备至 在孩子学习时轻手轻脚地走进房间,一会儿送牛奶,一会儿送水果;密切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稍有风吹草动就立马警觉;除了学习,什么也不让孩子做,家长甚至请假在家“陪读”。殊不知,这种关怀备至,其实已形成一种打扰。
应给孩子营造一个平常的学习环境和宽松、自然、愉快的家庭氛围。学习不仅仅是看书,休息也不仅仅就是睡觉。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之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是听听音乐、做做体育运动,这样不仅可以放松大脑,对成长也有好处。孩子受到家长从容、淡定情绪的感染,也会泰然处之,以平常心去应对高考。
信任孩子
有求再相助
高考是孩子人生中第一个重要担当,这个担子他们必须自己挑起来。
心理教师高苗苗建议,作为家长,要分清与孩子的界限和责任。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要让他学会负责。当家长把这份责任还给孩子的时候,孩子反而会认真地去思考该怎么办。
要让孩子明白,担当不是空洞的励志口号,是严谨的细节,是具体的行动,体现在切实的学习计划中,体现在奋笔疾书的每一天中,体现在持之以恒的毅力中。
家长要充分信任孩子,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面对模拟考试成绩的波动,不要盲目地给孩子提建议、买复习资料甚至请家教、报补习班,而要在充分协商和尊重孩子意愿的基础上,首先和孩子表明态度——“爸爸妈妈会全力支持和协助你备战高考”;然后对孩子做一些提醒,如“爸爸妈妈觉得你在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提出来仅供你参考。”最后,诚恳地征求孩子的意见,觉得父母怎样配合他学习比较好,让孩子把需求说出来,然后有的放矢地进行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问题再及时和孩子沟通。
顺其自然
淡化“生理期”
高考时遭遇“生理期”,这是很多女孩儿和妈妈们担心的事情。
曾有一位母亲,生怕女儿在高考时遇到“生理期”,她咨询医生得知可以服药调节,就征求女儿的意见。本来女孩儿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觉得没有必要。但是,耐不住妈妈软磨硬泡,最终答应,从考前两个月开始服药。第一个月有效果,第二个月却造成了内分泌紊乱。
女孩儿原本没当回事,这下却成了一块“心病”。妈妈也后悔不已,这可真是“好心办了坏事”。
对此,心理老师郭莹莹建议妈妈们,尽量淡化“生理期”,顺其自然。对于大多数女孩儿来说,生理期时身体会有轻度的不适反应,这是正常的。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才是科学的应对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