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走在沧县杜生镇,初春的大地生机盎然,农民们正忙着给自家的小麦浇水。许多人不知道,这里是一位革命先驱的出生地。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作为河间献县联合县县委书记的刘清廉,曾在此发动群众反压迫,带领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发动“借粮吃大户”
1927年,华北大旱,收成无几,加之封建军阀连年混战,苛捐杂税繁重,地主豪绅又趁火打劫,囤积居奇,发国难财,导致无数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
当年春天,根据上级指示及沧州相邻县党组织分布情况,中共河间献县联合县委成立,刘清廉任县委书记。他上任后,决定带领群众积极开展革命斗争。
10月,刘清廉在上级党组织直接领导下,发动当地劳苦群众,大张旗鼓地开展起“借粮吃大户”的斗争,把穷人组织起来分地主的粮食。一经发动,农民们一呼百应,在杜生、周村、崔尔庄一带,连续搞了几次“借粮吃大户”斗争。多时发展到4000余人,向地主“借”粮300余石,解决了一些穷人的生活。
这次斗争轰动了津南一带,震慑了当地封建地主势力,影响巨大。天津《益世报》对此也作了报道。
在担任联合县县委书记时,刘清廉认识到了革命武装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他曾组织党员和农民,在子牙河岸劫持了军阀孙传芳部北退散兵的枪支,组织队伍,为实施武装暴动做准备。
还有一次,刘清廉亲眼看到崔尔庄警察头目横行乡里,敲诈百姓,就联合几名党员率领农民砸了警察所,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这一次次的斗争,提高了农民的阶级觉悟,让大家见识到了团结起来的巨大力量,也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民谋福祉的政党。
建立杜生党支部
刘清廉之所以能得到人民拥护,正是因为他也是从贫苦群众中走出来的。1890年,刘清廉出生在杜生(当时属献县),家境贫寒,无力上学,但他天资颖悟,靠发奋自修成才。由于自幼受到贫苦生活的煎熬,他改革社会、改变命运的愿望十分强烈。又因为他敢于仗义执言,很受家乡群众拥戴。
为谋求翻身之道,他广为交游,从中寻求志同道合的战友。
1926年春,刘清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入党后,又在杜生村发展多人入党,建立了献县第一个共产党立足点。随后,中共杜生党支部成立了,刘清廉任党支部书记。
当时,沧州地区处于北洋军阀统治之下,国民党和共产党都不能公开活动。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曾决定,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参加国民党。按此精神,刘清廉等共产党人经介绍加入了国民党,并任杜生区党部的负责人。他们积极推行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新三民主义,处处代表人民利益说话。杜生区党部名义上是国民党的区党部,实际上完全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
在献县发展128名党员
由于刘清廉身兼两党负责人,杜生党支部便以国民党“左派”的思想开展工作,在周围村庄发展佃农、贫农加入国民党,并从中物色优秀分子,发展为中共党员。到1927年底,献县共产党员已发展到128名,成为津南地区党员最多的县。
为加强党的领导,壮大党的力量,在上级领导下,刘清廉在河间的景和、缴台头、张寺营3个村建立了共产党组织,3个村都设有地下联络员。张寺营村是他们活动的中心地点。盐山、沧县及杜生、景和等地的地下党员经常来这里秘密集会,夜聚昼散。
随后,刘清廉历尽艰险,奔波于沧县、河间、献县一带,为革命和人民作出很大贡献。1932年冬,他去天津找党组织联系工作,不幸被捕。经党组织营救无效,在天津国民党监狱牺牲。